十月廿二 作品

第865章 國產大涵道比渦扇的裝機對象

 常浩南肯定道:

 “第一個艦用燃機,之前我已經跟701所那邊接觸過,是給以後的國產主力水面艦艇準備的,第三個渦軸發動機……咱們在渦軸方面的技術儲備還比較少,加上南方動力那邊派來的人手也不多,能力相對薄弱一些,倒也沒那麼快。”

 “只是這第二個項目,大涵道比渦扇……還是得找個合適的裝機對象啊。”

 這下,丁高恆聽明白了——

 航空發動機獨立於飛機型號立項,只是擺脫了過去的附庸身份而已。

 並不代表航發研製要和飛機型號脫節。

 發動機造出來,總得有飛機裝上才算真正的成功。

 但常浩南現在畢竟已經不是航空工業集團的人,不好直接指揮兄弟單位的工作。

 所以,這是來自己這要項目的。

 “不能直接給c909換上去?”

 丁高恆詢問道:

 “反正等我們的大涵道比渦扇研製出來,c909應該也能完成國產化了。”

 “不太行。”

 常浩南搖搖頭:

 “c909設計的時候適配的是ps90a,直徑相對小一些,換一個更大尺寸的航發會有安全方面的風險。”

 “長遠來看,我們肯定會從頭開始全新設計一款和空客a320或者波音737同級別的客機,但是滬飛的研發能力目前還比較一般,而且幾乎全部力量都用在兩個型號的國產化上面,短時間內恐怕沒有額外的精力,而且全新客機配全新發動機,對航空公司來說恐怕也難免存在顧慮。”

 “所以我考慮,還是讓這個型號先在軍機上面經受一段時間的考驗。”

 航空領域跟大多數其它領域不同,民用機對於可靠性、維修工時,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反而比軍用機要苛刻得多。

 特別是對於國際航空市場來說,華夏仍然算個新玩家。

 而且幹線客機還涉及到適航認定層面的問題。

 總之還是軍機的後顧之憂更小點。

 “軍機用到大涵道比渦扇的……基本就只有軍用運輸機了。”

 丁高恆思索道:

 “但是像伊爾76或者c17那樣的戰略運輸機,恐怕也不是短期內能拿出來的……”

 “可以搞小一點的。”

 常浩南說出了早就想好的方案:

 “我們在結構設計和航空材料方面的水平暫時還不足以支持200噸級運輸機的研發,但是用渦扇的也未必一定得是重型運輸機嘛。”

 “新一代中型運輸機,也可以用兩臺大推力渦扇取代四臺渦槳,搞個80-9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和25噸左右的載重,這樣易維護性和飛行舒適性還能更好些。”

 “一方面是自用,還有競爭一下國際市場上安12和c130的替代品,另一方面,還能給未來80噸級幹線客機的研發累積一些經驗。”

 這種用雙渦扇取代四渦槳的思路,在2000年這會還比較稀罕。

 但是到2010年以後,基本就會成為世界各國偏愛的對象。

 比如巴西航空工業研發的kc390,在2020年代就幾乎成了同級別飛機中的首選。

 荷蘭、匈牙利、葡萄牙、韓國,甚至美國空軍都對此型號青睞有加。

 華夏的產品雖然不太可能賣到美國,但其它市場還是可以爭一爭的。

 畢竟連陣風的發動機都用上華夏技術了。

 那運輸機的敏感程度,相比主戰裝備終究還是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