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883章 未來預警機的路線

 而且還和常浩南有過相當順利的合作。

 “啊……雖然領導沒明說,但應該是擔心跟不上你們那邊搞航發的進度。”

 在某種程度上,梁紹修甚至可以說是被常浩南帶出來的總師,所以說到這裡也是神色如常:

 “畢竟飛機等航發的話,還能先用其它型號對付著試飛,但是航發等飛機連定型都定不了……”

 “也不用有太大壓力,渦扇20未必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快。”

 常浩南無奈地搖了搖頭:

 “雖然核心機是現成的,但大涵道比渦扇還是有不少獨有的技術難點,而且很難投機取巧……”

 渦扇10能以如此快的效率服役,歸根結底還是用領先一代的主動冷卻設計實現了比預期更高的渦輪前溫度,再疊加領先一代的總體設計,最終換來了跟3.5代發動機基本一致的性能。

 至少在眼下,還並不能說華夏在航發領域就全方位無死角地跟那些先發國家齊頭並進了。

 短板還是有的,而且還都是不太容易克服的那種。

 不過,梁紹修顯然比常浩南自己樂觀得多:

 “沒事。”

 他擺了擺手:

 “您當年給運8做防除冰設計的時候,也是這麼說的。”

 “結果最後的實際效果比理論預期還好。”

 “還有這事?”

 常浩南自己都不記得了。

 “有。”

 梁紹修點頭。

 既然對方都這麼確定了,常浩南也不好再說什麼。

 他對運9這個項目本身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在華夏的體系中,戰術運輸機其實並不需要承擔多麼繁重的大件裝備運輸任務。

 但是至少得能塞進去3.2米寬的標準尺寸貨盤。

 否則像上一世那個運8改出來的運9一樣,連運輸物資都很麻煩。

 就很僵。

 所以,幾人的聊天很快又轉移到了跟預警機有關的內容上。

 “空警200列裝之後,你們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這個問題自然是張洪飈問出來的。

 “無論是平衡木天線也好,t型天線也罷,對於大型預警機來說總歸不合適。”

 王曉模回答道:

 “所以,我們已經建設了一個機載雷達天線的地面模擬裝置,正在分別測試三面固定陣和雙面旋轉陣的情況。”

 “還能做成雙面旋轉陣?”

 張洪飈作為科工委副主任,也不可能一點功課不做,所以來之前還是瞭解過圓環工程的相關情況,知道那個三面固定陣的天線設計。

 但他畢竟不是專業出身,稍微擴展一點就兩眼一抹黑了。

 “嗯……從天線角度上講是無所謂的,只要把類似平衡木那樣的背靠背天線設計藏到圓盤型雷達罩裡面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