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我有三種方法,三種!
要說常浩南能在這短短几十分鐘的時間裡把這套技術給完全摸清楚,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只不過,他更擅長提煉問題的本質而已。
而有了剛才這一句話,後面的研究方向,也就基本確定下來了。
也就是在切削部分結合誤差建模進行自適應補償,而在裝夾部分則採用浮動裝夾,儘可能減小固定區域所帶來的加工後形變。
當然,即便是這樣,真要摳精度也還是比不上老師傅的手活。
但這是讓航空航天產業向真正規模化發展的必要步驟。
其實楊衛華也提出過這方面的顧慮。
常浩南的回答則是與之前在鎬發集團開會時一樣——
可以從一批產品中進行精挑,區分出一致性較高几批,分別安裝到同一臺發動機上。
而這個看上去有些狂野的思路,對於搞機械加工出身的楊衛華來說,幾乎是顛覆性的。
他停下了手上收拾東西的動作,愣在原地好長時間:
“當年我入行之後,師父教的第一條就是標準化加工……現在看來,反倒有點跟不上時代了……”
語氣中滿是感慨。
以楊衛華的年紀,入行時應該在八十年代初,剛好是華夏機械行業進行第二輪大規模升級的階段。
到現在也有二十來年了。
要知道,早年間我國加工精度不行的時候,執行的就是這種從一批產品當中特挑合格品的方式。
正是通過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才算是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標準化加工體系。
現在卻要走回頭路。
懷舊服開服了屬於是。
“標準化,當然是沒錯的。”
常浩南也感受到了對方的emo,笑著回答道:
“但是,對於真正高要求的生產,即便再怎麼精密的生產方式,也總會存在誤差,所以就加工結果而言,反而不可能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標準化。”
“既然如此,我們不如換個思路,去執行生產流程領域的標準化,用生產效率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產品一致性的不足……”
這個年代,多數人對於“高水平生產”的理解,還是比較簡單的。
精度高、可替換性好。
仍然是八十年代那一套。
但實際上,別說機械製造,就算是半導體加工領域,也是存在隨機誤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