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高超聲速風洞
而是把這些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一份報告上——
在渦扇20的部件級測試進入到第二階段之後,他也很快就確定了自己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考慮到未來的渦扇10g已經可以基本滿足第四代戰鬥機的基本需求,因此變循環發動機在短時間內似乎沒有合適的裝機對象。
另一方面,隨著解放軍(除了陸軍)新一代作戰平臺的陸續定型和列裝,制約軍隊戰鬥力提升的主要短板已經變成了缺乏足夠先進的武器彈藥。
而高超聲速項目,則正好可以解這方面的燃眉之急。
不光是作為最終成果的高超聲速武器擁有強大的威懾能力,在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可以惠及其它類型的武器裝備,乃至其它領域。
但相比於常浩南過去進行的研究,高超聲速卻是一個幾乎完全不同的領域。
很難依靠現有的設計和計算理論直接生搬硬套。
所以在任何真正的研究項目之前,他首先需要一個輔助設備。
高超音速風洞!
而這,可以說是常浩南最熟悉的領域了。
沒有之一!
要知道,在重生之前,他就是jf22風洞的相關技術人員。
雖然那時只是個並未參與到核心設計當中的普通工程師。
但對於高超音速風洞的總體情況和技術難點,卻是再熟悉不過……
“高超聲速飛行器周圍出現了空氣熱化學反應,表現出非線性、多物理和多尺度的特點……
當溫度在2000k左右時,氧氣分子弛豫時間大約是千分之一秒,而6000 k時,則大約是0.1微秒,按照飛行速度6000m/s計算,那麼達到第一個弛豫時間的平衡長度為6米,,也就是說對於6 m長的飛行器,頭部激波後具有不同的激波溫度,飛行器周邊的氣體總有一定區域的氣體處於非平衡狀態……”
為了表達自己的重視程度,他沒有使用電腦和打印機,而是在一頁紙上奮筆疾書:
“可靠的高超聲速地面試驗必須滿足三個關鍵需求,一是復現給定高超聲速飛行條件下的氣流總溫,例如在高度30 km、馬赫數為7的飛行條件下,風洞試驗氣體的總溫應該為2700 k,此時飛行器模型駐點區的氧氣已經開始解離。對於馬赫數為10的飛行,氣流總溫超過了4500 k,氮氣分子開始解離……
因此,現有的任何風洞都不足以支持馬赫數為6以上的高超音速研究,應當考慮在涪城基地新建一座採用爆轟驅動技術的新型風洞,以支持我國大氣層內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