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東風,發射!
春去夏來。
在解決掉髮汗冷卻這個最大的技術難點之後,整個驗證彈的研發也隨之進入了快車道。
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同類型研究,華夏的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呈現出一種相當奇特的狀態——
別人快要抓破了頭的構型和冷卻問題在這邊幾乎是一上來就被順利解決。
真正困擾常浩南他們的,反而是“達到高超音速”這件事情本身。
事實證明,哪怕已經選擇了高空發射加液體動力,但對於現階段的華夏來說,要想全程在大氣層內把雙錐體彈頭推進到預期速度,仍然比預期當中困難得多。
常浩南本人並非火箭動力專家,而且很多關鍵問題都是受到工業能力限制。
比如大部分為了新一代火箭研發而建設的配套設置和產業都還沒有落地,他一個人就算再怎麼厲害,也最多隻能解決一些技術問題,不可能憑空搬出一座工廠或是一條流水線。
所以,從項目伊始,彈頭部分的測試就被單拎出來,計劃在半年之內優先完成。
至於試驗方式,則選擇了一個比較邪性的路子:
拿一發中導出來,打高彈道。
利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模擬氣動加熱效果。
雖然還原度肯定不如完整狀態下的驗證彈,但在沒有高總溫風洞的情況下,總好過把彈頭放在地面上乾等……
……
2005年5月初的一個清晨。
連海市郊外的某處密林之內。
幾乎微不可見的淡淡霧氣瀰漫在十幾輛車周圍,在朝陽下折射出稍顯絢麗的光暈。
然而霧氣之下,卻潛藏著一個國家幾乎最核心的秘密……
第二炮兵51基地810旅的指戰員們正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迅速而又謹慎地給一枚通體綠色的導彈加註燃料。
相比不遠處戰備發射陣位上的同型號產品,這一枚的外形明顯經過修改。
具體表現在整流罩下面的彈頭部分體積極小,在24米高的巨大彈體映襯下,甚至有些怪異的不協調感。
東風3a。
華夏研製的第一種中程彈道導彈。
放在21世紀的眼光看,這個型號即便經過改進,也早已落後時代。
不說射程精度等紙面性能,單就這龐大的後勤車隊和以小時計數的發射前準備時間,就足夠高水平對抗中的假想敵把陣地摧毀數次。
實際上,這支部隊之所以能被原樣保留至今,除了更新型的東風21數量不足以外,更多還是出於外部因素考慮——
二十多年以來,華夏一直在為當年出口到沙烏地的三十多枚同型號產品提供技術和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