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胡雪巖
以地產興城為旗幟,李鴻章大肆建設新城。
這幾個月賣地的收入,他全部都投入到建設之中,溝渠是京城的一倍,自來水工程、家用煤氣工程,水泥路,水泥樓房,以及隨處可見的煤氣路燈,都是新城的招牌。
每天奔走在新城區的工人,超過五千人,建設的速度飛快,每日消耗的水泥達到了十萬斤。
這反倒是促增了幾個大型水泥廠。
當然了,最主要的就是落籍政策。
不然的話,就算是說的天花亂墜,也沒有多少人想要買房。
京城人口之所以一直在百萬邊緣徘徊,這並非是說京城只有百萬,而是戶口本上只有百萬,大量的工人和服務人員入城居住。
你可以在這裡買房,或者租房,吃喝玩樂都可以,但是兒子想要在京城考試?
絕無可能!
所以大量的北京人都學在北京,考在老家。
這些人也就被本地土著戲稱為飛戶。
這些飛戶,年輕的時候在北京城奮鬥,服侍那些達官顯貴,遊宦學子,年老的時候只能回到老家,頤養天年。
而朝廷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控制北京人口。
大城市病在封建時代更為恐怖,為了養活北京,幾乎是舉國供水、供糧、供物資,如果人口再翻上兩三倍,那還得了?
朱時祺雖然是宗室出身,但卻出生於底層,自然瞭解普通人的心態:
“幾百年來,朝堂上的公卿們唯恐京畿人口大盛,一直在進行限制,京兆一朝放開,怕是會出大事!”
“大事?”李鴻章搖搖頭:“此一時彼一時!”
“往日京城唯恐人滿為患,但如今有了自來水,用水困難將會得到解決;海運奔來,糧食也不愁。”
“在這種情況下,何愁人口太多?”
朱時祺一愣,確實是這個道理。
以往對北京城最大的困擾,就是水源不足,如今自來水廠一旦建立,就不再有困難。
“況且!”李鴻章點點自得道:“如今陛下大興工商,整肅經濟,我這般讓新城服務工廠,反倒是幫忙解決了問題。”
“簡直是一舉兩得,陛下早就默許了,你當錦衣衛和東廠是吃乾飯的?”
實際上,李鴻章沒有說話,擴大北京人口,尤其是新城人口,是朱敦漢默認的。
擴大城市規模,固然有種種弊端,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收買人心的好方法。
同時,這也有利於集中人口,興辦工業。
在朱敦漢看來,明朝的工業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拘束於城市和出口。
甚至出口遠比內銷更賺錢。
號稱衣被天下的松江府,一年產棉布千萬匹,出口卻達到了六百萬。
內銷的卻只有四百萬。
這400萬棉布,多集中在南京,北京,蘇州等城市,廣大農村根本就賣不動。
無它,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只有城裡人才會什麼都要去買。
廣闊的農村市場,佔據了天下八成的人口,卻消耗不到城市的一半物資。
掌握生產資料和財富的士紳階級,大部分都是守財奴,不願意大規模消費。
所以想要工業化,必須要挖掘消費能力,讓大量的工業產品賣出去,從而經濟循環。
而怎麼樣把消費帶起來,順便讓許多的農民脫離土地,走進工廠,成為廉價的牛馬呢?
在英國,那是羊吃人運動,效果超群,大量的農民破產進入工廠,甚至還外溢到美洲建國。
而朱敦漢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後世的地產行業。
擴大城市規模,讓大量的士紳群體進城,不僅能夠促進消費,還能擴大財源。
買賣地皮,房產,可是得繳稅的。
新城就是一塊試驗田,是他地產大興的標誌。
科舉功名,就是吊到前面的一塊餌料。
朱敦漢在寵幸一番後宮後,就來到了新城,見識下其發展情況,尤其是想了解一下現如今的工廠。
李鴻章與朱時祺作陪,一同在廣闊的棉廠中游覽。
一進來,朱敦漢就後悔了。
在這該死的夏天,人擠人人挨人的工廠,就像一個高壓鍋,散發的熱量上不去,涼氣又進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