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胡雪巖
他心裡琢磨:“最起碼有38度!”
而這群工人們則毫不嫌棄,揮汗如雨,不斷地進行紡織工作。
似乎是知道他這個皇帝要來,狹窄的道路旁邊竟然還擺放了幾個冰盆。
融化的冰水也並沒有降多少溫度,只能起到點綴作用。
朱敦漢搖搖頭,農民還有農閒的時候,但工人們一年四季晨出暮歸,一日不出工就得餓肚子,哪還敢歇?
蒸汽機制動的紡織機,已經沿用了好幾十年,布匹是粗糙了些,雖然比不上歐洲最先進的款式,但也還夠用。
因為買棉布做衣的,基本上都是中產或者平民,醜不醜的無所謂,關鍵是保暖就成。
東西能夠賣出去,誰還有動力改進生產技術?
由於棉花自產,再加上工人工資低,導致大明大批量的棉布出口,不僅能夠滿足亞洲各國,還有餘力返銷歐洲。
“陛下,天下棉布兩千萬,松江府獨當一半,天津和北京各得兩成,餘下的一成則是其他各地!”
商人謹小慎微,但是談到了自己的工廠,卻是神采飛揚:“我這工廠,僱傭了百餘人,年產棉布五萬匹……”
朱敦漢點點頭,逛了不到五分鐘就離開了工廠。
他只覺得,外面的太陽似乎都可愛了許多。
“得發明一種製冷的機器!”
李鴻章和朱時祺忽然聽到了皇帝的聲音:“能夠調節溫度,使夏天變了涼爽!”
“陛下聖明!”一旁的工廠主忙道:“有了那玩意,工人們幹活會更賣力。”
“就像那煤油燈一樣,大晚上的工廠依舊亮著,若能更亮一些,日夜就可以連班了。”
聽到這,朱敦漢無語了。
不過他也懶得跟這商人計較。
如今這個時代,輕工業才是強國的最佳方法,尤其是紡織業,更是其中的翹楚。
興許後世人覺得一個國家的工業化要依靠區區紡織產業是有些難以置信的事,但是絕對不能忽視十八世紀以後紡織產業的龐大能量。
英國的崛起是依靠什麼?紡織產業!
後來日本治維新同樣如此,日本前期靠生絲出口,一戰後則是依賴棉布出口,由此才初步完成了工業化資本的積累。
哪怕是改開後,大量的廉價輕工製造產業,各種紡織產業用出口幾億件衣服所獲得的外匯去購入各類國外先進的機械設備進而進行產業升級,這就是中國取得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
想到紡織業,朱敦漢就想起了生絲,這個中國特產,出口大戶。
在在1854—1858年間,蠶病肆虐歐洲,導致歐洲蠶繭產量大幅減少,歐洲各國不得不進口東方的生絲,導致價格虛高。
棉布是做冬裝,而生絲自然是做夏衣,歐洲中產階級和貴族,尤愛生絲製成的衣服。
而之所以不要絲綢,自然是因為他們工業發展,絲織業機械化極高,能夠自己產出絲產品,唯獨缺乏原材料。
“生絲可有工廠?”
聽到皇帝的問詢,商人一愣,旋即道:“回稟陛下,生絲是商人挨家挨戶進行收購,然後再統一變賣!”
“雖然土絲被歐洲嫌棄,但他們不得不購,然後再重新用機器繅絲。”
“為何不建繅絲廠?”
朱敦漢忙問道。
“陛下,農家不願意只賣生絲,因為這價格太低了,而我大明又壟斷了生絲,歐洲求我們賣,就沒必要建工廠了!”
聽到這,朱敦漢恍然。
一個是賣方市場,另一個是利益使然,故而繅絲廠建立不起。
“你覺得,怎樣才能把棉布賣到農村去?”
面對皇帝這突如起來的問題,商人想了想,道:“只能賣紡紗!”
“哦?”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回答,朱敦漢頓時驚了。
這個詞他非常熟悉。
歷史課本上的大生紗廠,就是靠賣棉紗起來的。
“什麼是紡紗?”朱敦漢問了個無知的問道。
但這個問題偏偏又不得不問。
因為他是真的不太清楚。
“陛下,是棉線!”商人回覆道。
朱敦漢這才恍然,棉線就棉線,說什麼紡紗,讓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