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樹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三章 老朱:薑還是老的辣,爺爺我更勝你一籌!


 “咱與朱孫通信這麼久,卻忘了問他,究竟多大的年齡?”

 “他見識那麼廣,知識如此淵博,想來年齡應該不小了吧?”

 “不過也沒關係,有志不在年高。”

 “就算年齡大一點,只要還能為朝廷出謀劃策,那就沒有問題。”

 “再說,年齡大,性子也更穩。”

 “那個逆孫身旁,就缺少一個年齡大,又穩重的人。”

 老朱喃喃自語地說著。

 對於朱允熥治國,他還是很滿意的。

 至少有兩項工作,朱允熥做得很好。

 第一,對外戰爭打贏了。

 大明平定了倭寇之亂,征服了倭國。

 又北上剷除了心腹之患——北元。

 在狼居胥山讓草原各部落會盟,並迫使他們祭祀犧牲的中土將士,宣示了大明對草原的絕對主導權。

 大明北境未來幾十年,從此可高枕無憂。

 第二,朝廷的財政非常充足,國庫有錢,有糧!

 百姓總以為,只有尋常百姓才會為錢發愁。

 勳貴高官就不會了。

 至於皇帝,那更不可能。

 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又怎麼可能為錢發愁呢?

 事實上,這個想法大錯特錯。

 幾乎所有皇帝,都在為錢而愁。

 只不過,他們不是像尋常老百姓一樣,為了自己吃飯的錢,治病的錢發愁……他們愁的是國家財政的開支。

 老朱在位幾十年,從一開始的打天下,到後來的治天下,就沒有一天不為銀子而發愁。

 無他。

 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夠用。

 永遠不夠用。

 最後總是東挪西借,縫縫補補的過日子。

 尤其是當朝廷要發動對外戰爭,遠征北元的時候,為了籌措戰爭所需要的糧草,軍費,老朱經常都愁得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普通人眼裡的戰爭,看到的只是前線戰士的浴血奮戰。

 但真正指揮戰爭,總領全局的人,才知道,後勤保障才是一場戰爭的關鍵。

 有充足的錢糧支持,才能真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否則,許多仗就沒法打。

 老朱難道不想徹底剷除北元的隱患嗎?

 為何明明前線打了勝仗,卻不乘勝繼續追擊,深入北境草原,永絕後患呢?

 原因無他。

 就是朝廷的財力,糧草,不支持繼續打下去了。

 必須得停下來。

 再積攢幾年錢糧,然後接著打。

 但是,朱允熥監國治政之後,大明朝的財政,前所未有的充沛。

 錢多得根本花不完。

 而且,這些錢還不是通過搜刮百姓,使得民不聊生而得到的。

 民間的經濟狀況仍欣欣向榮。

 國庫的錢糧卻堆積如山,連打仗都不需要特意準備錢糧。

 能做到這兩條,就足以稱得上是千古明君。

 在治理國家上面,古往今來,幾乎沒有哪個帝王能做到。

 至於其他的,就算有些不足,有些老朱看不懂,或者不滿的地方,那也是瑕不掩瑜。

 甚至可以說,與前面的兩條相比,都不值一提。

 更何況,這段時間以來,通過對申城經濟的觀察,以及與朱孫的書信探討,老朱對經濟學的知識,已經文盲水平提升到了極高的層次。

 也越來越能理解朱允熥的諸多治國方針了。

 “咱離京這麼久,他竟然能憑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坐穩江山,使朝野無人敢反,也委實有足夠的能力,執掌大明江山了。”

 他出京的時候,原想著引誘那些反抗朱允熥的人跳出來,好將其一網打盡。

 為朱允熥登基繼位,掃平最後的障礙。

 卻沒有想到,在朱允熥的諸般手段下,根本沒有那樣的人出現。

 究其原因,老朱自己分析了,也與朱孫在書信中探討過。

 一是大明新軍的恐怖戰力,讓潛在的反對者害怕,不敢。

 這支由朱允熥一手訓練,培養出來的軍隊,表現出了極其驚人的戰鬥力。

 那些反對朱允熥的人很清楚,正面與新軍對抗,絕無打贏的準備。

 唯一正式挑戰的人,就是晉王朱棡了。

 但最終,朱棡主動放棄了與新軍開戰的想法。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都很清楚,與新軍正面對抗,純屬自尋死路。

 正因為如此,稅務司發起稅務戰爭,激起滿朝反對的時候,也沒有誰去一試新軍的鋒芒。

 新軍,是朱允熥最大的底氣。

 其二則是黃子澄案以及隨後建立的舉報制。

 實際上,黃子澄案審而未定的時候,也是朱允熥權力最危險的時候。

 但等到後來案件塵埃落定,又利用其收滿朝文武之心,危機就化解於無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