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老朱:薑還是老的辣,爺爺我更勝你一籌!
舉報制,密奏制的建立,更進一步加強了對大臣的監管,朱允熥的權力,前所未有的強化。
其三則是大明日報的輿論引導,將原本由讀書人掌握的話語權,奪到了自己手中。
這也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以往朝臣和皇帝之間的“較量”,總是離不開輿論的支持。
那是讀書人的主戰場。
即使是皇權,也往往要避免去硬碰。
但自大明日報成立之後,輿論的主導權,就漸漸轉到了朱允熥的手中。
用朱孫的話說,輿論並不天然屬於讀書人,而是屬於天下千千萬萬的百姓。
只不過,從前讀書人掌握話語權,他們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天下百姓。
太孫殿下利用大明日報,發動百姓,讓朝廷直接和百姓對話,而不是通過讀書人從中去轉述,從而剝奪他們的輿論引導權。
第四則是大明銀行成立後,帶來的豐厚財力。
無錢寸步難行。
若是朝廷的財政上沒錢,大臣們也會藉此來“要挾”皇帝,分享“皇權”。
對此,老朱是深有體會的。
當初用胡惟庸,並能容忍他那麼長的時間,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胡惟庸在當時能幫老朱當好大明這個家。
簡單點地說,就是胡惟庸能搞錢,能平衡國家的財政開支。
基於這一點,老朱才忍他那麼久。
要不然,根本不會讓胡惟庸的勢力壯大到那等田地。
但這也說明一個巨大的弊端。
即皇帝不能在財政上依賴某個大臣,靠某個大臣去解決財政問題。
否則,皇權就有不穩的危險。
以上四點,是朱允熥能大權在握,穩於泰山的關鍵。
朱孫在信中總結說,是槍桿子,筆桿子,制度建設和財政支持!
四者加在一起,權力自然穩固。
其他諸如探聽司之類的,只能說稍稍起到一些輔佐作用。
老朱對朱孫的分析十分認可。
但在老朱看來,朱允熥仍然有不足之處,那就是自己的親信人馬還太少,威望仍然不夠高。
說到底,權力仍然來自人心。
下面的人聽你命令,你才能有權力。
要不然,所有制度,所有技巧,陰謀,手段,都是白搭。
身為開國之君,朝廷的勳貴將領都是老朱一手帶出來的,大臣都是他提拔使用的。
老朱自然沒有親信人馬太少,威望不夠的問題。
不客氣地說,滿朝文武都是他的親信,威望更不用說。
但朱允熥不一樣。
除了姚廣孝,楊士奇,夏原吉,楊榮等一手帶出來的親信,其他的人,都是敬他太孫殿下的身份。
新軍將士也許不一樣。
但新軍將士的根基畢竟太淺了。
朝廷內的很多事,也不能全靠武力解決。
打天下和治天下畢竟不一樣。
朱允熥要江山太平,也不可能再去打一次天下。
威望的話,則有點說不清。
雖然天下都在傳誦太孫殿下之名,看起來,他的威望是如日中天。
但正如朱孫在信中所言,這種威望很淺,一旦發生什麼重大變動,就很容易驟然改變。
不像老皇帝的威望那般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當然,對於一個王朝繼任者來說,做到朱允熥這種程度,其實已經完全足夠了。
可老朱不放心啊。
不得不說,朱孫說老朱這是焦慮症的表現,說得還是挺準確的。
老朱就是對自己離世後,大明權力是不是還能穩固,非常不放心。
自古以來,一個新建立的王朝,在開國皇帝死後,朝廷都會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的動亂。
挺過去了,那個王朝才能真正穩定下來。
劉邦建立漢朝,劉邦死後,便有呂氏掌政,群臣誅呂,大漢的朝政動盪了很多年。
二晉時期更不用說,王朝更迭頻繁,動亂不止。
隋二世而亡,唐在李淵建立後,爆發了玄武門之變。
實際上就是以李世民為代表的功臣集團,對太子李建成,乃至皇帝李淵發起的奪權。
宋朝則在趙匡胤死後,被其弟弟奪得了皇位……
凡此種種,皆是前例。
事實上,還有許多許多在歷史上名聲不顯的短命王朝,大多數都是亡於二世。
因為人心要經歷三代人,才能穩定。
王朝亦是如此。
一個新生的王朝,在其創始人死後,總是會無一例外的陷入一段危險期。
老朱越是讀史,越是不安。
原想大開殺誡,卻又被朱允熥勸住。
眼看著朱允熥的權力越來越穩固,但老朱也發現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心中的不安並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