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樹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五章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聖旨!

 《建築學》這一刊物的出現,無疑讓許多人少走了大量的彎路。

 修建宮殿所獲得的建築經驗,也會在未來推廣運用到民間。

 和他們講述完畢,又相互探討了一會兒,直到日頭已然高起,大約到了半上午的時間,朱允熥才離開此地,走向朝堂。

 自他登基稱帝之後,便將原來老朱時代每日一次的朝會,改成了十日一次。

 大朝會其實並無太多的意義,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莊嚴肅穆的儀式,來強化皇權的至高無上,強化皇帝在官員們心中的地位。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慢慢滲透入人心。

 就好像宮殿的建築,總是那般恢宏大氣一樣。

 要通過建築的龐大,與人自身的渺小,形成鮮明的對比,來強化皇權至高無上這一心理。

 但凡事都有一個習慣的過程。

 若過於頻繁,反而會讓人慢慢習慣,再也不以然。

 故而,朱允熥才改為十日一朝。

 大朝會如無特殊情況,也不再議事,只走一個儀式流程。

 朱允熥可不相信,開大會除了能直接當面傳達命令之外,真能討論什麼國家大事。

 除非是有尋常見不到皇帝的中下層官員,要利用大朝會的機會,當面向皇帝告狀。

 這是罕見情況,一般不會出現。

 不過,大朝會變少了,但朱允熥處理政務,還是十分勤勉的。

 權力讓人著迷。

 上一世的他,只能在網上指點江山。

 而今他能真正操控一個龐大的帝國,影響整個藍星的歷史進程。

 一言出,而天下變。

 這種感覺,比任何美色都更讓人沉醉。

 朱允熥將處理政務的地方,改名為“勤政殿”。

 勤政殿的左邊,便是政務處,右邊則是軍務處。

 政務大臣和軍務大臣,都在這兒辦公。

 有什麼事情需要請示,隨時可以稟報。

 朱允熥要召見他們中的任何一人,亦非常方便。

 不過,軍務處和政務處下屬各機構,皆在宮廷外面。

 要傳達消息,召見人員,還是有些不便。

 對此,朱允熥設計新皇宮時,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

 未來的新辦公地點,將盡量整合在一起辦公。

 他將自己每日的辦公時間,也從一大清早,調整到了半上午。

 這是為了給政務處和軍務處留出時間來處理各項事務。

 待他們將自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遞進來的奏章,需要辦理的事務,都處理得差不多了,朱允熥剛趕到勤政殿。

 這時候,大臣們若有什麼需要請示的事情,便正好前來請旨。

 如此就能以最高的效率,高效的處理朝廷的各項政務軍務。

 朱允熥並不想開太多的朝會。

 在他看來,真有什麼事情要研究討論,都需要先商量好了,有了一個大致的思路,再開會決定。

 更多的時候,開會只是走一個過場。

 儒家將朝會看到比什麼都重要,其真正的用心,在於利用朝會,形成輿論,壓制君權。

 試想,若君主單獨召見某個臣子議事,那臣子是很難與君主相對抗,將不得不遵從君主的旨意,貫徹實行君主的意志。

 反過來,若是在朝堂上,他們人多勢眾,可以相互壯膽,一起進諫,對君主

形成強大的壓力,形勢便逆轉了。

 朝會的重要性,也就在這裡體現出來。

 後世的一把手開會,往往都會先確定一個會議主題。

 在開會之前,先單獨分開進行個別討論,達成一致。

 開會的時候,將會議討論的內容,牢牢限制在相應的主題範圍內。

 超出會議主題的問題,則一律不予過問。

 如此,便能控制會議流程,掌控大局。

 但這個時代的朝會,通常是沒有啥主題範圍的。

 什麼事都能討論。

 大臣們甚至還能事先商量,串通好了,等朝會的時候,一起向皇帝進諫!

 通過這種集體施壓行事的方式,來掌控君主,逼迫帝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這就是大臣們特別喜歡朝會,對不開朝會,不上朝的皇帝深惡痛絕的原因。

 他們不是精力多得用不完,要通過朝會來折磨自己。

 實際上,他們是利用朝會,來掌控君主,在實質上奪取君主的權力,實現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負。

 朱允熥這兩年,一直在琢磨權力的運轉,也慢慢看透了這一切。

 故而,他來勤政殿辦公理政,對大臣皆是單獨召見。

 真要多召幾人來議事,也是有確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題,不討論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聽司和大明情報局遞上的國內外情報彙總,接著看軍務處呈交的《軍情速報》,以及政務處上交的《每日簡報》。

 以前編制《每日簡報》是通政司的任務。

 軍政分制後,通政司也一分為二。

 一半劃歸了政務處,另一半納入軍務處麾下。

 與原來不一樣,同時遞交上來的,還有軍務大臣和政務大臣在上面暫擬的處理意見。

 朱允熥目光一掃而過,並不提筆批示什麼。

 軍務處和政務處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義下發文件,領導展開各項工作。

 他這個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麼批示。

 這反而有好處。

 首先,不做批示,軍務處和政務處的大臣,也不確定他是否認真看過,是否知曉……只能按他全部知道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