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聖旨!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個“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將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否則,誰都知道哪些文件皇帝看了,哪些皇帝沒看。
其次,皇帝沒有做批示,那往下面傳達的文件意見,便只代表軍務處和政務處的意見,而不是皇帝的聖旨。
下面認為不對,還可以繼續上奏辯解,進一步講明情況,或者請求皇帝處理。
直接下發聖旨,若是搞錯了,下面也不敢不聽,甚至會因此而釀成更大的錯誤。
類似的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
政務處和軍務處作為總領文武大臣的機構,一般情況下,下面的官員也不敢反駁,不敢不聽令。
另一方面是,聖旨不常發,才能凸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若事無詳細,動不動就發一份聖旨,則皇帝的聖旨,慢慢就會喪失其“權威性”。
官員們收聖旨收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不會再特別重視。
一般的事務皆是政務處或軍務處處理,只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他這個皇帝才做出批示,下面的人也好分得清輕重緩急。
事實上,在大部分事情上,朱允熥雖然給軍務處或政務處下了旨意,可真正向下面傳達指令的時候,反而會將這一點故意隱去。
僅以軍務處或政務處的名義發文,下指令,而不是以聖旨的形式下發。
這也是為了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佔據政治上的主動。
下面的人若有不滿,也會罵軍務處或政務處,而不是罵他這個皇帝。
如此一來,矛盾便轉移到了軍務處和政務處,而他皇帝的權威反而得到了維護。
這也是為什麼要設置軍務處和政務處,統領軍務政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也不是什麼事情,朱允熥都不做批示。
需要的時候,他隨時可以介入。
朱允熥翻閱著手中的簡報,眉頭忽然微微皺了皺。
軍務處和政務處皆是新成立不久,事務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事,自然是挑選合適的官員走馬上任。
尤其是軍務處下屬各處皆是新設,需要的官員數量不少。
而政務處的重中之重,則是各省巡撫和巡按的人選。
這些人皆是朝中重臣,主管一省事務,每一個都舉足輕重。
朱允熥對此也盯得很緊。
權力,首先是人事大權,然後才是其他的。
不過,今日倒是有一項不大小的事務,引起了朱允熥的注意。
“將製造武器的工廠劃歸軍務處管轄?”
這是來自軍務處的提議,理由也列舉了一大堆。
諸如方便給軍隊提供支援等等。
但朱允熥很快搖了搖頭。
軍工廠直接交到軍隊手中,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麼好主意。
這個道理就和軍隊不能經商,也不能去種田養豬一樣。
不過,軍工廠確實有其特殊性。
稍稍思索後,朱允熥提筆寫道:“軍工廠管轄權保持不變,但允許軍方派出人員,常駐軍工廠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工廠生產完成軍隊所需的各類武器。”
“凡武器出廠,除有政務處批文外,也需要軍方的許可。”
寫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當初興建工廠的時候,為了便利,皆建在距離金陵城不過數十里遠的地方。
如今,隨著金融和商業的繁榮,工業的發展,那裡已經便得越來越繁華,人口也越來越多。
若只是生產槍支和大炮還可以,若是生產彈藥的話……那東西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放在城市人口密集處,就是重大安全隱患。
萬一不慎而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想到這裡,朱允熥又在上面批示道:“著即刻挑選遠離人煙的地方,建設儲存彈藥的倉庫。”
“倉庫應分開建設,嚴格管理。”
“儲存在金陵近郊的彈藥,應儘快轉移。”
“彈藥儲存之地,務必派重兵把守。”
“另,現有的彈藥工廠,也應搬遷至偏僻之處,同時進一步擴大生產,增設更多的工廠,並注意加強彈藥倉庫和工廠的安全防範。”
寫好批文,朱允熥當即讓人發放給政務處和軍務處。
……
軍務處。
馮勝與其他幾名軍務大臣,正一起圍在一幅巨大的地圖前。
上面展示著女真三部的地形與動態,以及明軍的進攻路線和兵力分佈。
自軍務處成立後,他們這些人,便一直在研究大明與女真三部的戰場形勢。
每天,都會有快馬將情報自前線送來。
軍務處也會不斷的往前線送出相關的命令,以及提醒注意事項。
雖然因為路途遙遠,通訊嚴重滯後,但軍務處的分析,很多是站在戰略高度的,也絕非全無用處。
畢竟,他們這些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他們的經驗,當然是有用的。
正當他們幾人分析得入神時,太監送來了朱允熥剛剛批示的旨意。
“軍隊派駐人員,進入軍工廠?”
“凡武器出廠,除有政務處批文外,還必須要軍方許可?”
“彈藥工廠遷移到人煙稀少的偏僻之處?”
看到這裡,馮勝的瞳孔驟然縮了縮,身體竟是沒來由的顫抖了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