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湖邊 作品

第344章 上皇南巡

 宣和七年臘月中旬,開封城中風聲鶴唳,宮中燈火通明,夜未曾眠。自黃河防線易手的消息傳來,金軍鐵騎迫近,城中上下無不為即將到來的災難感到惶恐。皇帝趙桓雖新近登基,卻已深感形勢危急,四面調兵增援京師,然而內心卻充滿無力感。面對這個風雨飄搖的局面,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是他的父皇趙佶,能否在此時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領導力。 

 然而,趙佶的選擇卻出人意料。他沒有選擇堅守城池,帶領百官共渡難關,反而悄悄地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出逃。黃河防線一崩,趙佶似乎瞬間失去了最後一絲鎮定,決定拋棄京城和百姓,帶著他的皇親國戚們一路南逃。 

 這一決定遭到了禁軍將領和眾臣的強烈反對。大將韓世忠攔在御道中央,試圖勸諫:「太上皇,此時正是激勵眾將士,安定民心之際,您若出走,必令京城軍民士氣盡失!」 

 然而,趙佶此時早已心意已決。他搖頭嘆息道:「國難當頭,朕不願再加重天下百姓之苦,留朕一命,或許日後還有東山再起之機。」言畢,他不顧眾臣的勸阻,匆匆坐上肩輿,開始了他的逃亡之旅。 

 趙佶一行人在臘月的嚴寒中狼狽南下,從宮中出來時,他還勉強保持著天子的威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和皇親國戚們的處境變得愈發艱難。由於局勢緊急,他們無法走尋常路線,只能抄小路逃亡,期間不斷更換交通工具,從肩輿到貨船,甚至連騾子都成了他們的座駕。 

 每日趕路,風餐露宿,皇親國戚們早已不堪顛簸。一些嬌生慣養的皇子公主,因承受不住逃亡之苦,紛紛病倒。趙佶見此情形,只得無奈地將這些身體虛弱的親人們安置在沿途的州縣。他心裡清楚,自己此刻只能管好自己,至於親屬的生死,已然無暇顧及。 

 十二天的逃亡宛如一場漫長的噩夢。終於,他們抵達了江南的潤州鎮江府。潤州雖相對安全,但趙佶此時已是精疲力竭,整個人看上去比之前老了十歲。他身旁的隨行人員也所剩無幾,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侍從和幾名受苦未深的皇親。 

 開封城內,新的風暴也在醞釀。黃河防線的崩潰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失利,更是朝堂上的動盪。御史聶昌趁機彈劾王黼,稱其謀劃廢立,支持鄆王趙楷陰謀篡位,正是導致太上皇倉皇出逃的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