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上皇南巡
趙佶早已對王黼和童貫心生不滿。自從與方夢華相見,揭穿「海上之盟」的真相之後,趙佶明白自己長期被這兩個權臣矇蔽欺騙。黃河防線的潰敗,正好成了他清算王黼、童貫的絕佳機會。他授意趙桓下詔,將此次國難歸罪於這兩位寵臣。
趙桓猶豫再三,最終下令以「誤國賊臣」之名,賜王黼、童貫御酒自盡。王黼在被賜死時,依舊不甘心,試圖辯解:「微臣乃為社稷鞠躬盡瘁,太上皇卻棄我等不顧,今日此事,豈不冤枉!」然而,趙桓冷然道:「社稷之禍,皆因你輩誤國!」最終,王黼與童貫同日伏誅,成了太上皇逃亡的替罪羊。
與此同時,太監梁方平的不戰而逃同樣遭到了猛烈抨擊。黃河防線本是京師的第一道屏障,梁方平的臨陣脫逃,直接導致了金軍的順利渡河。此事被鎮守開封的李綱得知後,激怒異常。他親自上疏,請求趙桓嚴懲梁方平,以儆效尤。
趙桓深知,若要安撫守城將士,此時必須殺一儆百。他最終下令將梁方平押至京城的廣場,準備在眾將士面前公開處決。
斬首之日,開封城內萬人空巷,眾多百姓與軍士聚集在廣場周圍。梁方平身著囚服,被綁縛押至刑場。他滿臉蒼白,顯然還無法接受自己從高高在上的宮廷內侍,淪為階下囚的命運。
李綱面向聚集的將士,沉聲道:「今日之禍,乃因奸佞不戰而逃,致我京師岌岌可危!為安天下,將斬梁方平於此,願眾將士引以為戒,誓死保衛國土!」
隨著李綱的命令,劊子手手起刀落,梁
方平的頭顱滾落塵土。圍觀的將士一陣騷動,然更多的,是一股從心底升起的憤怒與決心。
斬殺梁方平之後,李綱走至屍體前,冷冷地說道:「今日殺你,乃為社稷復仇。他日,若有一人再敢臨陣脫逃,必以同罪論處!」
臘月的開封,寒風凜冽,雪花紛飛。高俅身披厚重的狐裘斗篷,神情嚴峻地站在御林軍營前。自從黃河防線失守,京城內局勢愈發混亂,他深知身為殿前都點檢,在這風雲變幻的時刻,稍有不慎就可能與王黼、童貫一樣命喪黃泉。
「王黼和童貫倒了,現在朝中風向全變了。」高俅在心中暗想,目光卻不由自主地投向南方。他從小便是趙佶的玩伴,深知這位天子的心性——雖然表面上禪位於趙桓,但實際上,趙佶從未放下對權力的控制,尤其是對他鐘愛的鄆王趙楷,更是心心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