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抱薪救火
京師告急解除,汴京的百姓們開始歡慶,而朝中的忠臣良將卻憂心忡忡。种師道深知金軍撤退只是暫時的緩兵之計,金國不可能就此甘休。於是,他立即上奏趙桓,請求趁金軍渡河之際,分兵追擊,給予金人重創。种師道言辭懇切道:「金人初退,士卒懈怠,若我大宋趁其渡河未穩之際猛攻,必能重創敵軍。若今日不擊,將來必為中國大患!」
然趙桓畏懼金人再度反擊,害怕激怒對方,心中躊躇不決,終未敢採納种師道的建議。御史中丞呂好問亦上書言道:「金人得志,將愈發輕視我大宋,若不趁其疲弱時出擊,恐其秋冬之時必舉全國之力再來犯我。今日之事,乃我大宋存亡之戰機,當速行備戰之策。」
趙桓聽聞此言,心中雖有不安,但仍未下定決心行動。李綱不忍見宋廷錯失良機,遂再度上奏,提議仿效澶淵之役時的策略:「當年澶淵之盟,雖與遼人訂立和約,然遼軍撤退時,尚有重兵護送,以防其肆行擄掠。今金人撤退雖暫無敵意,但其行軍迅速,若無護兵相隨,恐仍會生變。臣請遣大軍護送,以防萬一。」
趙桓此時方覺事態緊迫,遂下令採納李綱之策,命大軍出城護送金軍過河,並指示諸將於方便之時伺機進擊。宋軍將士受命,士氣高漲,紛紛踴躍出城追擊。然宰相李邦彥見李綱動員城內兵馬追擊金軍,擔心局勢失控,急忙進諫天子道:「城中空虛,若貿然追擊,恐招惹更大災禍,須速令諸將撤回。」趙桓聞言,心中懼怕,遂急令宋軍撤回京城。
宋軍將士已然追至邢州、趙州之間,眼看即將趕上金軍主力,忽得退兵之命,無不扼腕嘆息。再得李綱力爭追擊時,宋軍士卒心神已散,鬥志全失。金軍得以順利北撤,不費一兵一卒。
金軍北去,京師暫時得以安寧,趙桓隨即開始整頓朝綱。他心中深知,此次國難雖暫告一段落,但朝堂內外的問題仍重重。他首先罷黜了畏懦無能的宰相李邦彥,起用張邦昌為太宰門下侍郎,吳敏為少宰中書侍郎。李綱因有功復職,知樞密院。耿南仲升任尚書左丞,李梲為尚書右丞。
朝堂風雨過後,趙桓自以為穩定了局面,然不知更大的危機已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