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新檀淵之盟
趙桓揉了揉額頭,疲憊地說道:「朕會另召李綱、种師道入殿商議。路卿,此番議和,你須謹慎應對,切勿輕易允諾過分之事。」
路允迪俯首一拜:「臣明白,定不負陛下所託。」
然而,趙桓心中清楚,這場談判的每一步,都是宋廷的隱痛。
靖康元年六月初一,經過反覆磋商,大宋與金國的議和終於達成共識。趙桓最終接受了金國提出的苛刻條件——割讓河北、河東五路地區,並昭告朝野將抗旨的北地守軍視作叛軍,撤銷「北京留守司」。作為交換,金國承諾三個月內不南犯太原以南地區,並同意正式簽署新盟約,再造「檀淵之盟」。
這一天,早朝上,趙桓親自宣旨,將議和的細節公之於眾。
趙桓端坐龍椅,聲音低沉卻不容置疑:「自靖康兵變以來,朕深感國事艱難。然金人兵鋒銳不可當,朕深知兩國休戰乃百姓之福。今日,朕有幾件要事宣佈。」
殿中群臣屏息凝神。
趙桓緩緩道:「近來,議和之事初定,金國多次指責我朝部分官員態度偏激,不利於兩國修好。朕深思再三,認為朝中確有個別臣工需為兩國和議做出讓步。」
言至此處,趙桓略一停頓,隨即沉聲說道:「李綱,雖曾任樞密院副使,為國事竭盡全力,然其主戰之言多有過激,屢招邊患,致使朝廷與金人議和受阻。朕決定,貶李綱為萬安軍(今海南島萬寧縣)知軍,即日起赴任。」
此言一出,滿朝譁然。
李綱跪伏在地,雙拳緊握,忍住怒火:「臣無異議,唯願陛下牢記祖宗家法,保衛河山,勿墜徽烈。」
趙桓冷冷道:「李綱,祖宗家法,自有朕遵守。你為臣者,亦當謹守本分。退下吧。」
李綱俯首拜別,心中雖有千般憤懣,卻無力改變。
隨即,趙桓又繼續道:「此外,种師道,雖為北地老臣,然年事已高,朕憂其難再負重任。特賜十萬貫,命其留京頤養天年,以保身心安康。」
朝堂上頓時陷入死寂。
种師道的名字一出,滿朝武將的目光如劍,死死地盯著趙桓,彷彿在等待皇帝下一步的決定。許多人早已握緊拳頭,甚至有人低聲抽氣。
趙桓感受到了那熾烈的怒火,心中一顫。他意識到,种師道若被輕易放棄,恐怕武將群體的忠誠會因此動搖。
他咳嗽一聲,略顯尷尬地補充道:「種老經略,乃朝廷柱石。其功勳卓著,朕亦深感其恩德。待兩國議和之後,朕再為種老尋求更合適的差遣。」
這番話雖有些牽強,但好歹平息了殿中壓抑的氣氛。武將們不滿,卻也無從發作,只能暫時作罷。
當早朝結束後,趙桓獨自坐在御書房,心中百感交集。議和條件的苛刻讓他飽受內心煎熬,而貶黜李綱、削弱种師道的權力則是不得不做的讓步。他知道,這些決策必將引發廣泛的不滿,甚至會動搖朝廷的根基。
然而,在金國強勢的壓迫下,他別無選擇。
「再造檀淵之盟……」趙桓低聲自語,目光復雜,「希望這一切能換來片刻的安寧。」
但他內心深處明白,這不過是一場短暫的喘息。北地的戰火不會平息,而金國的野心也不會因盟約而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