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年終述職
北海道的札幌市市長馬友在入座前便被眾人圍住,不少人向他打聽那片雪原上的開發情況;而庫頁島豐原市的代表甚至帶來了一件以海獺皮製成的冬裝,作為年會的禮物呈給方夢華。遠在東海上的濟州島、西歸浦市的代表帶來了今年新收穫的甘薯和獨特的土布,展示著島上逐步發展的農工產業。
「那霸的朱市長呢?」方夢華環顧四周,笑著問道。
「稟教主,朱市長還在船上,剛從琉球王孫玉太那兒回程,帶了一批鹽和琉球玉,怕是要晚些到了。」隨從答道。
「好。」方夢華點頭,「讓他不必著急,年會還長著呢。」
高麗江華租界的沈千山,以及倭國對馬租界的朱天權同樣到場,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當地的經濟和外交報告,也帶來了南北貿易的進一步聯繫。這些島嶼和海外據點,正是舟山軍掌控海權的明證。
人群中,少天王楊太來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湖南摩尼教勢力雖然與舟山軍的直接聯繫不多,卻在對抗金兵和地方豪強方面與明教遙相呼應。他帶來了一封鐘相的親筆信,其中寫道:「北方既喪,南方未定。願明教聖姑登高望遠,共護此間蒼生。」
方夢華讀罷信件,沉吟片刻,將信件置於桌旁。她緩緩說道:「鍾天王深明大義,南北互通,共抗亂世,正是明教該有之義。我與諸位同仁,定當不負此心。」
楊太來隨即抱拳躬身:「大姐之言,吾必傳回岳陽。海陸聯手,共建太平!」
議事堂內逐漸歸於安靜,方夢華起身,環視四周。
「諸位,今日明教的版圖雖已跨越南北,但正如鍾天王所言,亂世未定,我們的任務遠未完成。金兵肆虐中原,趙宋無力自保,南方雖暫得安寧,但隱患猶在。唯有明教,能肩負起拯救百姓的重任。」
她語氣平穩,卻擲地有聲:「此次年會,除了總結過去,我還想明確接下來的方向——以舟山軍為中心,整合江南、海島與海外的資源,扶助各地難民,重建家園。這不僅是為百姓,更是為明教的長遠之計。南方安定,北上有望;若南方混亂,則腹背受敵。」
人群中傳來一片應和之聲。石生、呂師囊、陸行兒等人紛紛起身表態,表示全力支持教主的決策。
寒暄結束後,一場盛大的宴席在臺北城中展開。街頭巷尾皆有慶祝活動,市民們穿梭在裝飾一新的集市間,歡聲笑語不絕於耳。而議事堂內,各地代表繼續圍繞地圖展開討論。
「教主,這辣椒味的羹湯實在特別。」張孝純一邊品嚐新菜,一邊笑道,「若能推廣到南方,定會大受歡迎。」
「這正是我們明年的任務之一。」方夢華笑道,「不僅是糧食和調味品,還有舟山的火器、鹽業、布匹,都要逐步推進。我們不僅要聯手,還要共富。」
此刻,臺北城內的燈火映照出一片新生的希望,而遠方的風暴卻並未停止。但無論未來如何,這場年會已然成為明教邁向更加緊密團結的一步,為亂世之中帶來了一抹亮色。
在堂內氣氛熱烈的討論與規劃中,臺北城外的難民村也燈火通明。一些年輕人圍坐在篝火旁,聽著老人講述家鄉的故事:有太行山的陡峭峭壁,也有河北平原的豐饒稻田。孩子們捧著用南瓜殼製成的小燈籠,在田間嬉戲,偶爾能聽見他們模仿舟山軍士兵列隊行軍的聲音。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開封城卻陷入另一種光景。趙桓在金兵的步步緊逼下已經瀕臨崩潰,他以無底線的屈膝與討好,試圖保全自己的性命與王朝的一隅。而城中的百姓卻飢寒交迫,街巷間不時傳來哭喊與哀嚎。
「同樣是百姓,他們在臺北有家園、有未來,在開封卻只能等死。」張孝純目送遠方的燈火,感慨萬千:「舟山軍與明教能讓臺北的百姓過上這樣的生活,難怪義士們願意不遠萬里投奔而來。」
臺北冬日的晨光透過大廳的雕花窗欞灑落在地,空氣中瀰漫著剛煮好的清茶香氣。方夢華坐在主位,聽著舟山軍將領們逐一彙報,心中盤算著各地的戰局與部署。然而,當一名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走進大廳時,她不禁微微一愣。
「劉錡?」她眯起眼睛,語氣帶著一絲不確定的驚訝,「你怎麼會出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