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殿試及揭榜
各個時代都有黑幕,即便是強盛的大唐王朝也無法例外。
這些李賢暫時無暇去管,李賢現在需要做的只是將已經被篩選過的、優秀的試卷拿來“複查”一遍就行了。
而後,組織這些人參加殿試,再評出其中的甲乙丙三等,其中甲等、乙等、丙等的考生分別被稱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
殿試中的“策問”環節,李賢也不用擔心不知道問什麼,吏部會整理出歷年來皇帝問過其他問題以作備選考題,甚至還有當時考生的回答以作“參考答案”,所以如果李賢想偷懶的話,完全從這些問題中隨機抽取都行。
就比如此時李賢的面前就放著高宗皇帝曾經問過的一個問題:“若是大唐需要出兵百濟,給卿多少兵力能拿下?卿又打算如何攻取?”
這問題李賢百分百“複製粘貼”肯定不行,畢竟百濟這個國家都被大唐打沒了,但
李賢只需要把百濟改成吐蕃、改成突厥,這問題就一樣能用。
……
閱卷的過程並不麻煩,李賢掃了一眼,唯有感慨。
倒不愧是層層選拔上來的讀書人,至少字跡這塊,李賢自認若不是那位章懷太子的肌肉記憶在,自己是拍馬屁也寫不出這麼規整的字的。
至於其他的……李賢並不覺得這些考題有什麼意義。
這些考題大多都是考考生的文采的,鮮少有從實際政事出發,讓考生給出解決方案的。
如果非要形容的話,這大概也就跟一個考生參加了一場高考命題作文,然後就開始當官了一樣荒唐,甚至實際情況是這個考生可能連五穀都分不清。
就比如一道有考題是《望終南餘雪》1。
題目還挺應景,此時剛剛開春,鍾南山上的確還有餘雪,大意就是讓考生寫一篇賦雪的詩。
但出題人也不管外省的考生有沒有望過鍾南山就這麼搬了出來,更不要說去考慮寫詩和當官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了。
“哎……所謂的完善科舉制度,其實也並沒有史書上吹的那麼玄乎。”
李賢嘆了口氣,也沒改動尚書省呈上來的名次排序,直接按原定的排名傳了回去。
改不改的沒啥區別,無非就是把一個擅長寫詩的考生排名弄到一個擅長作詞的考生前面,沒有太多實際意義,還是得看殿試。
……
殿試如約而至。
說起來,這殿試的規矩還是武曌開創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武曌的確做了件好事,至少李賢單單從那一堆試卷中看不出孰優孰劣,想來武曌也是察覺到了這種弊端,才會專門增設殿試這個流程。
殿試的地點在大明殿,考生們依排名入殿,其他從各部選出的陪考官則是分列左右。
李賢高坐首位。
考生們沒見過這種大場面,一個個低著頭連看李賢都不敢看,李賢也沒有以貌取人的觀念,索性也懶得讓他們一個個抬頭了,都是大老爺們有什麼好看的。
李賢抽出了考生的名單,看向了被尚書省列為頭名的第一個考生:程若冰。
李賢瞬間就明白了這人被列為頭名的原因,無他,程姓。
那位大唐開國公爺、盧國公程咬金的後代,也是現如今的廣平郡公程處弼的孫子,他爹程伯獻是右衛郎將,知左羽林軍,在當初的政變中屬於支持李賢的一方。
程咬金嫡子中的三位,襲爵了盧國公的長子程處默沒有子嗣,次子程處亮娶了清河公主也算廢了,程處弼這一支幾乎已經成了老程家的主支。
這位程若冰的身份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人明明走舉薦的路子就能入朝當官,偏偏非要走科舉的路子,看起來是老程家好不容易出了個讀書郎,迫不及待的想讓他成為李唐復立的第一位“狀元郎”了。
李賢也沒刁難他,念及他家世代從軍,便隨意的問了幾個治軍的問題,這程若冰也回答的中規中矩,完全符合李賢對老程家的刻板印象——寧求無功,也要無過。
實際上老程家背靠著那位盧國公的功績,這也是程家最好的為官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