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一千二十九章 從容寫去
心思向故紙堆裡鑽去,而不出來,出不來。”
“就像陳平安這樣,讀書須先厚其書,再薄其書,最終做到一事,餘下幾句與書上心心相印的言語,或是一二個道理,任何一本書籍,無論是號稱百世不移的經典,還是不夠正統、甚至是被視為不入流的雜書,能夠從中得到一兩個真正屬於自己的道理,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就不算白讀。”
說到這裡,陸沉伸出左手,雙指併攏,輕輕擰轉畫圓數圈,少年驚駭發現,彷彿樹蔭的那份青翠綠意都被道士給凝聚起來了,陸沉再往溪水中張望一番,一勾手指,便有一塊溼潤青石躍出水面,攥在右手搓動一番,碎屑簌簌而落,最終變成了兩方長條青綠色素章,道士雙指捏住素章,左手手指作刻刀,開始篆刻印文,分別是“開卷有益”和“寧吉讀過”,交給少年,微笑道:“將來遇到某本心儀的好書,可以在書頁上鈐印這兩方印章。”
少年委實是見之心喜,就不客氣了,連忙與陸掌教道謝,陸沉笑著擺擺手,“跟貧道客氣什麼,真要過意不去,將來修行路上,自報名號之餘,可以額外添上一句,陸沉是你的小師父。雖然你我是做不得名正言順的那種師徒了,做人須念舊,昔年香火情還是要講一講的嘛。”
隨後少年跟著道士一起走在山路間,頭頂烏雲密佈,悶雷陣陣,看樣子是要下雨了。
當他們來到一處山頂,當地土人,將此地俗稱為送駕嶺。
霎時間,大雨磅礴,天地昏暗。
陸沉給寧吉遞過去一把油紙傘。
雨水傾盆而落,如天漏缺口一般。
兩人撐傘站在原地,陸沉微笑道:“何謂完人,天性舒展無遺漏。”
“天地間的第一等讀書人,在‘禮’字上做學問,或開闢或穩固道路,讓人間道路,乾旱不乾裂,雨季不泥濘。就像我們來時的路。”
“第二等讀書人,窮其一生,在‘理’字上鑽研,力求得其醇正,承襲道統續香火。就像那邊的屋舍,還有我們手中雨傘。”
“第三等,在書齋治學,白首皓經,在‘字’上兜兜轉轉,也能裨益文脈。就像每隔三五里路,就有一處的路邊歇腳行亭。”
“再下一等,就是讀過很多聖賢書,仍舊是半桶水,趨利避害,卻也無心害人,還願意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天底下的讀書人,這類人十佔八九。又下一等,便是俗不可耐的腐儒了,道貌岸然,古板迂腐,以禮教道統和正人君子自居,行事刻薄,不通人情。最下一等,則是偽君子,真小人,他們學問越大,於世道危害越大。就像一本佛經上說的某種人,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壞我正法。”
黃豆大小的雨點,打得油紙傘震顫不已。
寧吉依稀看到,遠處泥濘山路間,有人健步如飛,往這邊趕來。
少年記性好,且善於捕捉細節,敏銳發現登山來此的趙樹下,並非是“今天”的趙樹下。
陸沉說道:“趙樹下是來這邊練拳的。在學塾那邊,束手束腳,這個拳招施展不開來,而且出拳動靜太大。”
儒生崔誠有拳法,名為雲蒸大澤式。
果不其然,那趙樹下來到這邊山巔,雙足站定,氣沉丹田,拉開拳架,開始朝天出拳。
陸沉與少年解釋道:“此拳有大出處,有個屬於亞聖一脈儒生的崔姓老人,讀書很多,有天在書上看到一個稗官野史的典故,說遠古時代,大地之上接連大旱數年,民不聊生,有一位女子雨師憐惜蒼生百姓,不惜違反天條,擅自降雨給人間,結果惹來天庭責罰,將她的金身拘押在打神臺之上,日夜拷打,直至將其打碎金身,再將她貶落凡塵,相傳在那道天帝申飭的詔書中,有‘自作自受’一語。崔姓老人看到此處,滿腔憤懣,怒不可遏,剛好是入梅時節,屋外大雨滂沱,他便走出去,才有了這麼一拳。”
寧吉下意識抬頭望天,問道:“陸掌教,是真有此事嗎?”
陸沉笑道:“貧道憊懶,術法不濟,不敢輕易蹚水至萬年之前的光陰,所以不敢說此事的真假。”
驪珠洞天的泥瓶巷少年,和那個窯工娘娘腔,加上後來進入落魄山竹樓的崔誠,相信三人都想不到,他們會以一種古怪的方式聯繫在一起。
一場彷彿神靈往人間潑墨的瓢潑大雨,來也匆匆去也快。
趙樹下遞出十數拳後,就已精疲力盡,略作休息,穩住呼吸,便走樁下山,返回學塾。
陸沉隨後帶著寧吉來到別處山頭,名為烏泥潭,潭中魚類與別處異,此地鯽魚與泥鰍,身上皆有一條金線。
這也是一處每逢大旱的祈雨之地,上了歲數的鄉賢耆老,需要先在祠堂齋戒三日,然後上山來此祈雨,往往不等下山隊伍返回村子,就有下雨的跡象了,極靈驗。
寧吉問道:“陸道長,那位被從天上貶落凡塵的雨師,當年莫非是在這邊落腳嗎?”
陸沉笑道:“這可說不準,誰知道呢。當地的鄉土傳說和地方縣誌,只說與某條過路的蛟龍之屬有關,並未提及那位雨師。”
學塾下午,未時開課,至申時中結束,蒙童就可算下課放學了。
一天下來,差不多是三個半時辰。除了日課之外,每個月學塾還開設有三堂月課,在提前下課半個時辰的某天下午,申時起,一般都是陳平安傳授蒙童額外的讀生書和習字課,這類生書,在蒙學課本之外,也無課業要求,陳平安會拿出十幾本不同門類的書籍,涉及音韻金石、天算水地、典章制度等,讓孩子們自己翻看,有問題就可以跟他詢問生僻字或是某句話的語義。
陳平安也會拿出一些實物,放在桌上,類似版刻一般書鋪隨處可買的幾本碑帖,自己雕刻的幾方印章,瓷器等等,讓蒙童有個最為直觀的印象,弄清楚一個什麼是什麼。
再就是一些農忙時節,鄉塾就會只上半天課。
那個教書先生也會幫忙下田地幹活,便有一些老人,在背地裡聚在一起,笑言幾句,類似陳先生做起農活,真是一把好手,比教書強些。
為了搶水,上下村子之間,時常啟釁毆鬥,大規模械鬥都有可能,可只要沒鬧出人命傷殘,縣城那邊一般都不管這些。
學塾下邊幾乎都姓陳的村子,跟那個山坳入口處最大的浯溪村,雙方搶水最兇,前不久就狠狠打了一架,兩個村子裡邊幾乎所有的青壯都參加了,因為學塾這邊有個孩子,他父親也在其中,這個看似悶悶的木訥漢子,下手卻夠狠,估計浯溪村那邊是知根知底的,數人圍毆,原本就是雙手籠袖蹲在遠處看熱鬧的陳平安,見那漢子給人一扁擔抽冷子打翻在地,只得一路小跑過去,在一路亂棍如雨、鋤頭當中,找準機會,扶起那倒地漢子就跑路,
浯溪村幾個婦人,不知是覺得這個教書先生實在欠揍,還是覺得青衫長褂布鞋的男子,與尋常看膩了的莊稼漢子不一樣,嬉笑著就上去攔路,虧得那教書先生腳底抹油跑得快,倒是那個漢子,喘過氣來,只是跟教書先生點點頭,鄉野村民,客氣話,說不太出口,就只是咧咧嘴,質樸漢子的眼睛裡,全是謝意,然後就用當地方言與那些隔壁村的悶悶罵娘幾句,大步重返“戰場”。
隔天浯溪村的那兩位老夫子聽聞此事,在酒桌上大罵不已,有辱斯文,成何體統!為了那點學費,此子真是半點臉面都不要了。
當時“戰場”外,道士就帶著少年蹲在路旁,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戲。
陸沉笑道:“山上山下都一樣,不外乎兩件緊要事,打得過,跑得掉。”
寧吉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問道:“陸道長,陳先生不是修道中人嗎?”
陸沉說道:“在學某人。”
寧吉如今不跟陸掌教見外了,好奇追問道:“某人是誰?”
陸沉微笑道:“他之於陳平安,就像陳平安之於你。至於此人到底是誰,你暫時不必知道。”
在這嚴州府地界,有幾個習俗,一些鄉野村子,常會由族祠那邊出錢,請戲班子舞竹馬,用竹篾編出竹馬架子,外糊各色彩紙,然後在馬脖頸繫上五彩串鈴,敲鑼打鼓,討個好兆頭,極為熱鬧,孩子們就跟在竹馬隊伍的後邊,鬧鬧哄哄,跟逢年過節差不多。此外常有男女互為嫁娶結為聯姻的兩個村子,稱之為世親,每年正月裡,哪怕隔著老遠,相互間都會類似走親戚一般,去對方祠堂敬香、放鞭炮,再在當地吃上一頓飯。就像中間那個村子,就與幾十裡外的一個大村子是世親,每次與人多勢眾的浯溪村搶水,或是碰到糾紛,處於下風受了欺負了,當晚就會有村民去山頂點燃一堆篝火,第二天那個世親村子就會有大隊人馬,天未亮就自己準備好當天的口糧,浩浩蕩蕩往這邊趕,二話不說,直奔浯溪村的祠堂。
陸沉曾經帶著少年外出“遠遊”,親眼看到某些府縣界碑的立起與移動,少年也曾置身於某個朝代,每月朔望日,就有年老瞽者手持木鐸,在路上用唱誦一種教民榜文,大多簡明扼要,往往就幾句話而已,不會超過三十個字。陸道長就會與少年大致解釋一國律例、大誥諭旨和地方鄉約、族規的各自利弊。
學塾裡邊,有個經常挨板子的孩子,他家在村子裡,屬於那種相對家底殷實的門戶。
孩子自己沒說什麼,回到家,也沒告狀,估計是爹孃長輩看到了自家孩子的紅腫手心,立馬就不樂意了,就找到那個下手沒個輕重的陳先生,埋怨不已,揚言再這麼打孩子,以後就不在這邊學塾唸書了。那位先生也沒說什麼,只是點頭答應下來。結果夫婦倆前腳才走,那個孩子就偷摸到學塾這邊,滿臉漲紅,陳先生摸了摸他的腦袋,笑著說了一句,以後你再犯錯,先生打還是要打的,就是會輕一點。孩子咧咧嘴,撓撓頭,沒說什麼。
每天放學下課,陳平安經常去溪邊釣魚,也能讓趙樹下下廚,晚飯開個小灶。
就有幾個日常讀書不開竅、似乎也不太用功的蒙童,壯起膽子,跟先生一起垂釣,其中一個常年不穿鞋的高個兒,釣技不錯,很快就用狗尾巴草串起一長串的溪魚,走之前,大概是想要偷偷放入先生的魚簍裡邊,可能是臉皮薄,不太敢這麼做,他就故意隨手丟到魚簍附近,撒腿就跑。
陳平安也沒客氣,將那串溪魚丟入魚簍內。結果第二天清晨,孩子沒交課業,照舊捱了一頓板子,疼歸疼,咧嘴笑。
於是孩子就多捱了一記板栗,疼得當場抱頭,先生板起臉,壓低嗓音教訓一句,釣魚本事不小,那本繪圖書頁上邊的幾種魚,都記住了?孩子赧顏搖頭,倒是不說謊,老老實實說自己認得畫的魚,認不得旁邊的字。先生笑罵一句,吃得記不得麼,怎麼一釣魚就這麼靈光,認書上幾個不會動的字,難道比釣那麼多游來游去的魚,更難?
這天上課,孩子就專門盯著那幾頁圖畫和文字,其餘一切不管。陳平安見他開小差,也沒管。
還有那年紀小、在課堂上憋尿憋急了的男孩,又不敢跟先生開口,直接就在學堂裡邊尿褲子的。
被發現後,鬨堂大笑,先生便示意所有人安靜,親自帶著孩子去溪邊清洗褲子,讓他以後膽子大些,在課堂上舉手,然後用眼神暗示一下先生,都不用說什麼,先生自會找個由頭,讓他離開學塾的。
有個孩子上學的時候,悶悶不樂,垂頭耷腦的,先生就問他怎麼了,孩子說昨兒跟爹孃說理了,結果捱了一個大嘴巴子。
陳平安便問孩子說了什麼道理,那個將書上道理現學現用的蒙童扭扭捏捏,陳平安忍住笑,安慰幾句。
這天開課授業的時候,所有孩子都發現那個教書先生,時常面帶微笑,比以前多多了。
有個沉默寡言的蒙童,他獨獨住在山上的一個村子,所謂村子,其實就只有幾戶人家而已,所以他每天上學放學,都要走好幾裡山路,但是無論是怎樣的惡劣天氣,下再大的暴雨,這個孩子從不遲到。陳平安知道有一段沿溪山路,極為狹窄,遇到暴雨天氣,常有山洪,若是不小心墜入洪水中,不堪設想,就讓趙樹下每逢雨天,如果這個孩子恰好是上學或是放學,就悄悄護送一程。
有次月課結束,陳平安就笑著說與那蒙童一起上山,原本來來往往如飛一般的孩子,跟在那個手持一根綠竹杖的先生身邊,可能是走得最慢的一次了,夜幕中,到了他家門口,孩子幾次欲言又止,約莫是想要邀請先生去家裡坐一坐,吃個飯,但是家裡太窮,就沒好意思開口。陳平安就笑言一句,得與你厚著臉皮蹭頓飯了,在那昏暗的屋內,跟那家人吃了頓飯,還喝了點土釀燒酒,教書先生醉醺醺離開,結果孩子偷偷送了很長一段夜路。
近期陳平安開始專門收集各類詩詞文章的序跋。
陳平安也準備了一些紙張和筆墨,其中就有可以寫春聯和福字的紅紙。準備一年下來,挑選那些習字課業優異者,和用功努力的蒙童,在年關散館之前,分別送給他們。
除此之外,每天晚上,陳平安都會劈削出木、竹牌,累計有三四百塊之多,分別寫上一首詩,或是某個此語的別稱,後者例如茶,就是不夜侯。
竹與木牌,這位教書先生皆是一筆一劃,從容寫去。
“就像陳平安這樣,讀書須先厚其書,再薄其書,最終做到一事,餘下幾句與書上心心相印的言語,或是一二個道理,任何一本書籍,無論是號稱百世不移的經典,還是不夠正統、甚至是被視為不入流的雜書,能夠從中得到一兩個真正屬於自己的道理,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就不算白讀。”
說到這裡,陸沉伸出左手,雙指併攏,輕輕擰轉畫圓數圈,少年驚駭發現,彷彿樹蔭的那份青翠綠意都被道士給凝聚起來了,陸沉再往溪水中張望一番,一勾手指,便有一塊溼潤青石躍出水面,攥在右手搓動一番,碎屑簌簌而落,最終變成了兩方長條青綠色素章,道士雙指捏住素章,左手手指作刻刀,開始篆刻印文,分別是“開卷有益”和“寧吉讀過”,交給少年,微笑道:“將來遇到某本心儀的好書,可以在書頁上鈐印這兩方印章。”
少年委實是見之心喜,就不客氣了,連忙與陸掌教道謝,陸沉笑著擺擺手,“跟貧道客氣什麼,真要過意不去,將來修行路上,自報名號之餘,可以額外添上一句,陸沉是你的小師父。雖然你我是做不得名正言順的那種師徒了,做人須念舊,昔年香火情還是要講一講的嘛。”
隨後少年跟著道士一起走在山路間,頭頂烏雲密佈,悶雷陣陣,看樣子是要下雨了。
當他們來到一處山頂,當地土人,將此地俗稱為送駕嶺。
霎時間,大雨磅礴,天地昏暗。
陸沉給寧吉遞過去一把油紙傘。
雨水傾盆而落,如天漏缺口一般。
兩人撐傘站在原地,陸沉微笑道:“何謂完人,天性舒展無遺漏。”
“天地間的第一等讀書人,在‘禮’字上做學問,或開闢或穩固道路,讓人間道路,乾旱不乾裂,雨季不泥濘。就像我們來時的路。”
“第二等讀書人,窮其一生,在‘理’字上鑽研,力求得其醇正,承襲道統續香火。就像那邊的屋舍,還有我們手中雨傘。”
“第三等,在書齋治學,白首皓經,在‘字’上兜兜轉轉,也能裨益文脈。就像每隔三五里路,就有一處的路邊歇腳行亭。”
“再下一等,就是讀過很多聖賢書,仍舊是半桶水,趨利避害,卻也無心害人,還願意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天底下的讀書人,這類人十佔八九。又下一等,便是俗不可耐的腐儒了,道貌岸然,古板迂腐,以禮教道統和正人君子自居,行事刻薄,不通人情。最下一等,則是偽君子,真小人,他們學問越大,於世道危害越大。就像一本佛經上說的某種人,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壞我正法。”
黃豆大小的雨點,打得油紙傘震顫不已。
寧吉依稀看到,遠處泥濘山路間,有人健步如飛,往這邊趕來。
少年記性好,且善於捕捉細節,敏銳發現登山來此的趙樹下,並非是“今天”的趙樹下。
陸沉說道:“趙樹下是來這邊練拳的。在學塾那邊,束手束腳,這個拳招施展不開來,而且出拳動靜太大。”
儒生崔誠有拳法,名為雲蒸大澤式。
果不其然,那趙樹下來到這邊山巔,雙足站定,氣沉丹田,拉開拳架,開始朝天出拳。
陸沉與少年解釋道:“此拳有大出處,有個屬於亞聖一脈儒生的崔姓老人,讀書很多,有天在書上看到一個稗官野史的典故,說遠古時代,大地之上接連大旱數年,民不聊生,有一位女子雨師憐惜蒼生百姓,不惜違反天條,擅自降雨給人間,結果惹來天庭責罰,將她的金身拘押在打神臺之上,日夜拷打,直至將其打碎金身,再將她貶落凡塵,相傳在那道天帝申飭的詔書中,有‘自作自受’一語。崔姓老人看到此處,滿腔憤懣,怒不可遏,剛好是入梅時節,屋外大雨滂沱,他便走出去,才有了這麼一拳。”
寧吉下意識抬頭望天,問道:“陸掌教,是真有此事嗎?”
陸沉笑道:“貧道憊懶,術法不濟,不敢輕易蹚水至萬年之前的光陰,所以不敢說此事的真假。”
驪珠洞天的泥瓶巷少年,和那個窯工娘娘腔,加上後來進入落魄山竹樓的崔誠,相信三人都想不到,他們會以一種古怪的方式聯繫在一起。
一場彷彿神靈往人間潑墨的瓢潑大雨,來也匆匆去也快。
趙樹下遞出十數拳後,就已精疲力盡,略作休息,穩住呼吸,便走樁下山,返回學塾。
陸沉隨後帶著寧吉來到別處山頭,名為烏泥潭,潭中魚類與別處異,此地鯽魚與泥鰍,身上皆有一條金線。
這也是一處每逢大旱的祈雨之地,上了歲數的鄉賢耆老,需要先在祠堂齋戒三日,然後上山來此祈雨,往往不等下山隊伍返回村子,就有下雨的跡象了,極靈驗。
寧吉問道:“陸道長,那位被從天上貶落凡塵的雨師,當年莫非是在這邊落腳嗎?”
陸沉笑道:“這可說不準,誰知道呢。當地的鄉土傳說和地方縣誌,只說與某條過路的蛟龍之屬有關,並未提及那位雨師。”
學塾下午,未時開課,至申時中結束,蒙童就可算下課放學了。
一天下來,差不多是三個半時辰。除了日課之外,每個月學塾還開設有三堂月課,在提前下課半個時辰的某天下午,申時起,一般都是陳平安傳授蒙童額外的讀生書和習字課,這類生書,在蒙學課本之外,也無課業要求,陳平安會拿出十幾本不同門類的書籍,涉及音韻金石、天算水地、典章制度等,讓孩子們自己翻看,有問題就可以跟他詢問生僻字或是某句話的語義。
陳平安也會拿出一些實物,放在桌上,類似版刻一般書鋪隨處可買的幾本碑帖,自己雕刻的幾方印章,瓷器等等,讓蒙童有個最為直觀的印象,弄清楚一個什麼是什麼。
再就是一些農忙時節,鄉塾就會只上半天課。
那個教書先生也會幫忙下田地幹活,便有一些老人,在背地裡聚在一起,笑言幾句,類似陳先生做起農活,真是一把好手,比教書強些。
為了搶水,上下村子之間,時常啟釁毆鬥,大規模械鬥都有可能,可只要沒鬧出人命傷殘,縣城那邊一般都不管這些。
學塾下邊幾乎都姓陳的村子,跟那個山坳入口處最大的浯溪村,雙方搶水最兇,前不久就狠狠打了一架,兩個村子裡邊幾乎所有的青壯都參加了,因為學塾這邊有個孩子,他父親也在其中,這個看似悶悶的木訥漢子,下手卻夠狠,估計浯溪村那邊是知根知底的,數人圍毆,原本就是雙手籠袖蹲在遠處看熱鬧的陳平安,見那漢子給人一扁擔抽冷子打翻在地,只得一路小跑過去,在一路亂棍如雨、鋤頭當中,找準機會,扶起那倒地漢子就跑路,
浯溪村幾個婦人,不知是覺得這個教書先生實在欠揍,還是覺得青衫長褂布鞋的男子,與尋常看膩了的莊稼漢子不一樣,嬉笑著就上去攔路,虧得那教書先生腳底抹油跑得快,倒是那個漢子,喘過氣來,只是跟教書先生點點頭,鄉野村民,客氣話,說不太出口,就只是咧咧嘴,質樸漢子的眼睛裡,全是謝意,然後就用當地方言與那些隔壁村的悶悶罵娘幾句,大步重返“戰場”。
隔天浯溪村的那兩位老夫子聽聞此事,在酒桌上大罵不已,有辱斯文,成何體統!為了那點學費,此子真是半點臉面都不要了。
當時“戰場”外,道士就帶著少年蹲在路旁,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戲。
陸沉笑道:“山上山下都一樣,不外乎兩件緊要事,打得過,跑得掉。”
寧吉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問道:“陸道長,陳先生不是修道中人嗎?”
陸沉說道:“在學某人。”
寧吉如今不跟陸掌教見外了,好奇追問道:“某人是誰?”
陸沉微笑道:“他之於陳平安,就像陳平安之於你。至於此人到底是誰,你暫時不必知道。”
在這嚴州府地界,有幾個習俗,一些鄉野村子,常會由族祠那邊出錢,請戲班子舞竹馬,用竹篾編出竹馬架子,外糊各色彩紙,然後在馬脖頸繫上五彩串鈴,敲鑼打鼓,討個好兆頭,極為熱鬧,孩子們就跟在竹馬隊伍的後邊,鬧鬧哄哄,跟逢年過節差不多。此外常有男女互為嫁娶結為聯姻的兩個村子,稱之為世親,每年正月裡,哪怕隔著老遠,相互間都會類似走親戚一般,去對方祠堂敬香、放鞭炮,再在當地吃上一頓飯。就像中間那個村子,就與幾十裡外的一個大村子是世親,每次與人多勢眾的浯溪村搶水,或是碰到糾紛,處於下風受了欺負了,當晚就會有村民去山頂點燃一堆篝火,第二天那個世親村子就會有大隊人馬,天未亮就自己準備好當天的口糧,浩浩蕩蕩往這邊趕,二話不說,直奔浯溪村的祠堂。
陸沉曾經帶著少年外出“遠遊”,親眼看到某些府縣界碑的立起與移動,少年也曾置身於某個朝代,每月朔望日,就有年老瞽者手持木鐸,在路上用唱誦一種教民榜文,大多簡明扼要,往往就幾句話而已,不會超過三十個字。陸道長就會與少年大致解釋一國律例、大誥諭旨和地方鄉約、族規的各自利弊。
學塾裡邊,有個經常挨板子的孩子,他家在村子裡,屬於那種相對家底殷實的門戶。
孩子自己沒說什麼,回到家,也沒告狀,估計是爹孃長輩看到了自家孩子的紅腫手心,立馬就不樂意了,就找到那個下手沒個輕重的陳先生,埋怨不已,揚言再這麼打孩子,以後就不在這邊學塾唸書了。那位先生也沒說什麼,只是點頭答應下來。結果夫婦倆前腳才走,那個孩子就偷摸到學塾這邊,滿臉漲紅,陳先生摸了摸他的腦袋,笑著說了一句,以後你再犯錯,先生打還是要打的,就是會輕一點。孩子咧咧嘴,撓撓頭,沒說什麼。
每天放學下課,陳平安經常去溪邊釣魚,也能讓趙樹下下廚,晚飯開個小灶。
就有幾個日常讀書不開竅、似乎也不太用功的蒙童,壯起膽子,跟先生一起垂釣,其中一個常年不穿鞋的高個兒,釣技不錯,很快就用狗尾巴草串起一長串的溪魚,走之前,大概是想要偷偷放入先生的魚簍裡邊,可能是臉皮薄,不太敢這麼做,他就故意隨手丟到魚簍附近,撒腿就跑。
陳平安也沒客氣,將那串溪魚丟入魚簍內。結果第二天清晨,孩子沒交課業,照舊捱了一頓板子,疼歸疼,咧嘴笑。
於是孩子就多捱了一記板栗,疼得當場抱頭,先生板起臉,壓低嗓音教訓一句,釣魚本事不小,那本繪圖書頁上邊的幾種魚,都記住了?孩子赧顏搖頭,倒是不說謊,老老實實說自己認得畫的魚,認不得旁邊的字。先生笑罵一句,吃得記不得麼,怎麼一釣魚就這麼靈光,認書上幾個不會動的字,難道比釣那麼多游來游去的魚,更難?
這天上課,孩子就專門盯著那幾頁圖畫和文字,其餘一切不管。陳平安見他開小差,也沒管。
還有那年紀小、在課堂上憋尿憋急了的男孩,又不敢跟先生開口,直接就在學堂裡邊尿褲子的。
被發現後,鬨堂大笑,先生便示意所有人安靜,親自帶著孩子去溪邊清洗褲子,讓他以後膽子大些,在課堂上舉手,然後用眼神暗示一下先生,都不用說什麼,先生自會找個由頭,讓他離開學塾的。
有個孩子上學的時候,悶悶不樂,垂頭耷腦的,先生就問他怎麼了,孩子說昨兒跟爹孃說理了,結果捱了一個大嘴巴子。
陳平安便問孩子說了什麼道理,那個將書上道理現學現用的蒙童扭扭捏捏,陳平安忍住笑,安慰幾句。
這天開課授業的時候,所有孩子都發現那個教書先生,時常面帶微笑,比以前多多了。
有個沉默寡言的蒙童,他獨獨住在山上的一個村子,所謂村子,其實就只有幾戶人家而已,所以他每天上學放學,都要走好幾裡山路,但是無論是怎樣的惡劣天氣,下再大的暴雨,這個孩子從不遲到。陳平安知道有一段沿溪山路,極為狹窄,遇到暴雨天氣,常有山洪,若是不小心墜入洪水中,不堪設想,就讓趙樹下每逢雨天,如果這個孩子恰好是上學或是放學,就悄悄護送一程。
有次月課結束,陳平安就笑著說與那蒙童一起上山,原本來來往往如飛一般的孩子,跟在那個手持一根綠竹杖的先生身邊,可能是走得最慢的一次了,夜幕中,到了他家門口,孩子幾次欲言又止,約莫是想要邀請先生去家裡坐一坐,吃個飯,但是家裡太窮,就沒好意思開口。陳平安就笑言一句,得與你厚著臉皮蹭頓飯了,在那昏暗的屋內,跟那家人吃了頓飯,還喝了點土釀燒酒,教書先生醉醺醺離開,結果孩子偷偷送了很長一段夜路。
近期陳平安開始專門收集各類詩詞文章的序跋。
陳平安也準備了一些紙張和筆墨,其中就有可以寫春聯和福字的紅紙。準備一年下來,挑選那些習字課業優異者,和用功努力的蒙童,在年關散館之前,分別送給他們。
除此之外,每天晚上,陳平安都會劈削出木、竹牌,累計有三四百塊之多,分別寫上一首詩,或是某個此語的別稱,後者例如茶,就是不夜侯。
竹與木牌,這位教書先生皆是一筆一劃,從容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