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0 章 張良又一策

李牧在趙國輔佐了廉頗和朱襄一段時間之後,繼續回到南秦鎮守。

王翦伐燕時,李牧還接管了王翦的防區。

李牧已經封侯,對於建功立業不是特別在意。他知道王翦的心思,所以在秦王政下詔讓他伐燕的時候,他推舉了王翦。

李牧勸說秦王政,現在白公已經去世,朝中地位最高的兩位大將是廉公和他。廉公和他都自趙國來,雖然功勞很大,與秦王很親近,但在老秦人勳貴心中,恐怕有些不是滋味。

王翦很有本事,又上溯幾代都是土生土長的老秦人,應該讓王翦多多立功,早日封侯,形成將領之間的權利均衡。

當然,在君上你眼中,不需要這樣的均衡,只是樣子還是要做一做,何況王翦確實不錯。

秦王政接到李牧的上書之後,非常惡趣味地將這封上書留下來。

“等王老將軍封侯時,寡人要將這封上書送給王老將軍。”秦王政對左右道,“王老將軍一定會很感動。”

藺贄:“那可是太感動了,君上做得好!”

蔡澤:“唉……”

走了一個夏同秦王,又來了一隻政兒秦王,什麼叫做子承父業,一脈相承啊!

王翦,辛苦了。

地位已經足夠高的李牧對功勞看得風輕雲淡,現在只死死盯著楚國,以全秦王統一天下的夙願。

楚國確實非常強大。

李牧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逐漸拆解和蠶食楚國,楚國只剩下當初的三分之一,仍舊是戰國七國中排名第二的強國。

如果當初太子啟沒有被廢,春申君沒有身死,兩代楚王順利交接。一個清醒且年輕的楚王身邊,有春申君為令尹,和項燕為大將軍,恐怕能重現趙惠文王時期的“將相和”局面。

那樣的楚國,秦國就算能獲勝,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且很難讓楚人歸心。

現在太子啟雖然也成為楚王,但春申君身死,項燕與國內其他羋姓貴族矛盾尖銳。楚國已經是日暮西山,回天乏術。

但日暮西山的楚國,也仍舊是魏韓趙燕齊所不能比的。它仍舊是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秦國會用最盛大也最謹慎的陣勢來對待楚國。

李牧在項燕和楚王失和時沒有出手。他很有耐心地等待項燕與楚王矛盾激化,在兩者和談後才會出手。

項燕和楚王和談時,不是他們的矛盾解決,而是矛盾拉鋸久了,雙方都疲憊了。看似平靜,其實內在的隱患已經埋下。

所以這個矛盾拉鋸越久越好。

李牧本來預計楚王和項燕在看到秦國攻打燕國時,就會迅速被迫和好。就算楚國不冒險遙遙支援燕國,也該做好防備秦國的準備。

所以在王翦與燕軍在易水對峙的時候,李牧就開始籌集調配後勤,點兵點將,調整戰線。

齊國的堅守勢力在齊王不斷親自叩門勸降後,對齊王十分厭惡,其厭惡甚至蔓延到了整個齊國宗室身上。李牧還讓隨軍出征的小說家編寫話本, 扮成說書先生, 在齊國四處傳揚齊王的“豐功偉業”。

小說家是諸子百家之一,出自為周王蒐集民間傳說議論,以便於周王體察民情的稗官一脈。

朱襄身上傳說太多,許多小說家都來找朱襄取材,被朱襄留在了身邊,整合成了“宣傳人員”。

因為沒有獨特的思想,小說家在諸子百家中地位很低,被顯學儒墨法等鄙視為不入流。

朱襄重用小說家,肯定他們的作用,幫他們編撰整理“小說家的求道思想和政治理念”。現在小說家也登堂入室,成為咸陽學宮中一門必學課。

於是小說家把朱襄視為學術領頭人,稱“朱襄子”。

不過把朱襄視為學術領頭人的諸子百家太多了,所以時人都不是很在意。

在朱襄的奇思異想下,李牧採納朱襄的意見,讓小說家入軍隊為文吏,設立“宣傳”一職,主要職責是負責戰後平息佔領城池的民間怨氣,以各種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宣傳秦國的正面形象。

效果很不錯。李牧已經上書秦王政,建議全國推廣。廉頗和王翦軍中也已經有小說家的身影。

齊國有了小說家弟子的賣力宣傳,連鄉野老農提起齊王都要吐一口唾沫。

再加上齊國豐收和秦國相比齊國而言更輕的徭役和賦稅,齊地現在糧食基本能自給自足,局勢很穩定,不需要南秦再持續運糧運人。

李牧在為楚國內亂添油加柴的時候,小說家弟子也功不可沒。

他們從民間和前朝史書中取材的小故事,比單純的流言蜚語更容易傳播,也更生動形象,觸動人心。

楚王啟和羋姓貴族聽了將領要挾國君,掌控國家的故事後,對項燕很恐懼;項燕聽了許多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故事後,也對楚王啟越發不信任。

兩者的猜忌就算秦國攻打燕國,楚國是秦國下一個目標,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暫時和解。

所以李牧有條不紊地從楚國東部撤離。

他只留下了很少的人駐守,以給楚國一個秦國還在堅守的假象。

撤離的時候,李牧把城中居民也遷走了。

蝗災時,沿海灘塗鹽鹼地是重災區。楚國東部沿海狹長的通道幾乎已經荒蕪,人口十不存一。

南秦富庶之名早就傳遍了楚國。李牧將楚國東邊幾座城池的楚人遷徙到南秦墾荒,他們都沒有怨言。

古代人口遷徙之路就是一條黃泉路,就算官方給口糧的那種遷徙,路上也不知道會死多少人。

每一次遷徙的路上,都佈滿了庶民的血淚和屍骨。

楚人十分積極地從楚國東部城池背井離鄉前往淮河以南,可見他們的生活已經艱難到了何種程度。

因楚人十分配合,李牧撤離平民時也悄無聲息。

楚國腹地和東部沿海平原因蝗災和饑荒,出現了大片人口空白地區。再加上楚國內亂,沒有精力安插探子,所以李牧把人都撤走了,他們也沒有發覺。李牧掐著時間,在得到王翦圍住燕都薊城的情報之後,就讓軍隊整備出發,悄悄繞到了淮河上游。
楚王和項燕矛盾妥協後,項燕最先做的事,一定是把秦國從東邊掃出去,以免四面受敵。
在項燕率領大軍攻打東邊的時候,他就能順著淮水而下,搶攻楚國腹地。

李牧沒想到,楚王啟和項燕都不是蠢人,但也出乎自己預料,和好的時間實在是太慢了。

他更沒有想到,秦國居然遇到了一場特大的黃河水災。

楚王啟和項燕和好的時間太慢,導致他的軍隊會白白吃掉很多糧草;黃河水災,又讓秦國關中關東的糧食豐收和糧草供應出現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