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三十五章 這屆鄉試有人徇私
等到韃靼的使者來拜訪時,皇上特意將翻譯好的《馬經》拿了出來,問使者哪裡有不對的地方,使者看完後,呵呵大笑,其實藥方並沒有錯誤,因為《馬經》中的核心醫術需要保密的原因,有一樣的治療馬病的關鍵地方沒有寫,馬匹在喝完藥後,要讓其奔跑,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藥效。
今次順天府鄉試就有兩名四夷館的生員入試,其中一人還真被翰林院給取中了,只是發回試場後,考官居然將兩人雙雙黜落,不循舊制。按說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四夷館生員可以入試的規矩,是永樂年間的老黃曆了,演變到如今,誰還真把它當回事不成? 可陳循、王文兩位內閣大學士卻拿此做起了文章,直言,考官們連翰林院取中的文章都黜落,說明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本次鄉試審閱文章的過程不仔細,由小及大,見微知著,那其他千百人的考卷,是不是也沒做到一一從公,辨別是非? 既然鄉試有問題,那請皇帝下旨追究沒毛病吧?
借題發揮,把水攪渾,再趁機實現個人目的,這手段真是高明,看來能入閣拜相的,還都不是省油的燈。
這帽子扣得夠大,如真有情弊嚇得主考劉儼、黃諫趕緊上疏自陳,並翻出當時主持鄉試時發的誓言,如有挾私作弊,則身遭刑戮,子孫滅絕!夠狠。
雖然陳循、王文手段高明,可哪知道景泰帝壓根兒不想事態擴大,何況又無切實證據,真要有個科場舞弊案,那也夠丟人的。
於是乎景泰帝不痛不癢的回了句:“考官雖無情弊,終是作事不精,有失舊制,但事已至此,姑且寬宥了吧。”
得,陳循、王文兩位大學士聯手的精妙佈置,竟無用武之地,完全是拋媚眼給瞎子看,白搭了。
兩位大學士位列宰執,見慣風浪,並不氣餒,八月二十八日又再次上疏,這次措辭就極為凌厲了。
兩人歷數洪武、永樂兩朝科舉弊案,太祖太宗都是重手懲治,甚至有考官、狀元喪命,處罰不可謂不嚴厲,也正因為此,使得科場風氣為之肅然。可現在呢,科場之內藏汙納垢,受贓賣題、酣飲高臥、不分美惡任意批取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如何能做到為國選才?
講完大道理,兩人也不再藏著掖著,王文直接憤懣的表示自己兒子的考題,他特意看過,按水平來說絕對能中舉,可考官劉、黃等人只審閱了首場的三篇考卷,其他兩場根本沒細讀就妄下評斷,簡直太草率了。
王文要求仿洪武朝舊例,將王倫、陳瑛的考卷和取中的一百三十五人的考卷,著禮部會同翰林院、六科十三道重行考對。
而陳循也不依不饒的揪著主考出的考題進行批駁,又是犯諱,又是譏諷朝廷、又是出題超綱,要求對考官嚴懲。
內閣兩位大學士如今明擺車馬,氣勢洶洶,景泰帝也不可能再等閒視之,於是命內閣另一位大學士高谷領銜,會同禮部、翰林院重新評定考卷。
高谷等人復勘後,發現取中的人中有優於瑛、倫者,也有相等者,更有不及者,只有第六名林挺的硃卷沒有評語,但應該是疏忽所致,沒有私弊。
而且高谷對陳循、王文如此做派很不以為然,他覺得王倫、陳瑛只在可取不可取之間,況且大臣子弟與寒士奔進已經令人詬病,他們還不安於義命,竟然欲藉此加罪於考官,實在太不像話了,對兩位大學士很是不齒,好不要臉啊。景泰帝左右為難,為求兩全,特下旨取王倫、陳瑛為舉人,許明年參加會試,至於硃卷沒有評語的林挺,卻倒黴催的被黜落,考官也僅僅被斥責幾句,又寬宥不罪。??
今次順天府鄉試就有兩名四夷館的生員入試,其中一人還真被翰林院給取中了,只是發回試場後,考官居然將兩人雙雙黜落,不循舊制。按說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四夷館生員可以入試的規矩,是永樂年間的老黃曆了,演變到如今,誰還真把它當回事不成? 可陳循、王文兩位內閣大學士卻拿此做起了文章,直言,考官們連翰林院取中的文章都黜落,說明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本次鄉試審閱文章的過程不仔細,由小及大,見微知著,那其他千百人的考卷,是不是也沒做到一一從公,辨別是非? 既然鄉試有問題,那請皇帝下旨追究沒毛病吧?
借題發揮,把水攪渾,再趁機實現個人目的,這手段真是高明,看來能入閣拜相的,還都不是省油的燈。
這帽子扣得夠大,如真有情弊嚇得主考劉儼、黃諫趕緊上疏自陳,並翻出當時主持鄉試時發的誓言,如有挾私作弊,則身遭刑戮,子孫滅絕!夠狠。
雖然陳循、王文手段高明,可哪知道景泰帝壓根兒不想事態擴大,何況又無切實證據,真要有個科場舞弊案,那也夠丟人的。
於是乎景泰帝不痛不癢的回了句:“考官雖無情弊,終是作事不精,有失舊制,但事已至此,姑且寬宥了吧。”
得,陳循、王文兩位大學士聯手的精妙佈置,竟無用武之地,完全是拋媚眼給瞎子看,白搭了。
兩位大學士位列宰執,見慣風浪,並不氣餒,八月二十八日又再次上疏,這次措辭就極為凌厲了。
兩人歷數洪武、永樂兩朝科舉弊案,太祖太宗都是重手懲治,甚至有考官、狀元喪命,處罰不可謂不嚴厲,也正因為此,使得科場風氣為之肅然。可現在呢,科場之內藏汙納垢,受贓賣題、酣飲高臥、不分美惡任意批取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如何能做到為國選才?
講完大道理,兩人也不再藏著掖著,王文直接憤懣的表示自己兒子的考題,他特意看過,按水平來說絕對能中舉,可考官劉、黃等人只審閱了首場的三篇考卷,其他兩場根本沒細讀就妄下評斷,簡直太草率了。
王文要求仿洪武朝舊例,將王倫、陳瑛的考卷和取中的一百三十五人的考卷,著禮部會同翰林院、六科十三道重行考對。
而陳循也不依不饒的揪著主考出的考題進行批駁,又是犯諱,又是譏諷朝廷、又是出題超綱,要求對考官嚴懲。
內閣兩位大學士如今明擺車馬,氣勢洶洶,景泰帝也不可能再等閒視之,於是命內閣另一位大學士高谷領銜,會同禮部、翰林院重新評定考卷。
高谷等人復勘後,發現取中的人中有優於瑛、倫者,也有相等者,更有不及者,只有第六名林挺的硃卷沒有評語,但應該是疏忽所致,沒有私弊。
而且高谷對陳循、王文如此做派很不以為然,他覺得王倫、陳瑛只在可取不可取之間,況且大臣子弟與寒士奔進已經令人詬病,他們還不安於義命,竟然欲藉此加罪於考官,實在太不像話了,對兩位大學士很是不齒,好不要臉啊。景泰帝左右為難,為求兩全,特下旨取王倫、陳瑛為舉人,許明年參加會試,至於硃卷沒有評語的林挺,卻倒黴催的被黜落,考官也僅僅被斥責幾句,又寬宥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