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無官一身輕
原因很明白,因為平安伯就在平安鎮,屬於地頭蛇,整個延綏地區上到官員將士,下到百姓只要家住在這個地區,就屬於自己人,共同面對韃靼的侵擾,同生共死,為當今皇上守邊,而外來的官員不是拖家帶口的就不屬於自己人的範圍,遭到排擠就是必然。
隨著這些年來,河灣的移民開荒種地,首先榆林地區的糧食增加,各方面的農牧魚全面發展,生活有了希望,不用逃荒,再也不用全家人只有一條褲子,一條被子。女人可以有自己的衣服穿,小孩能吃飽肚子,還有一個能遮風避雨之所,有了這些後,首先想感激的當屬平安伯。就這樣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排外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百姓沒文化,加上見識的侷限性,古代人很容易“造神”,慢慢地把平安伯當成了神仙一樣,在自己的心目中位列仙班。
起碼在榆林、河灣、爾林兔,平安鎮上的平安伯府就是心目中的聖地,就像山東曲阜的衍聖公府一樣一樣地,後者只不過是天下讀書人的聖地,不也是把那個人棒成了聖人嗎?而眼前的平安伯是實實在在地給大家好處。楊坤一家八口人丁,從陝西逃荒到了河灣,一無所有,短短三年時間從沒吃沒喝,到目前家中糧食堆積如山,除了賣給軍營一些糧食外,全家吃三年也吃不完,所以目前河灣中心廣場上,全是推著小車賣糧食的人,商人們把收購上來的糧食運往神木、榆林、米脂等地。
在明朝成化年間,糧食就是硬通貨,可以當錢鈔交換各種商品,有了糧食就等於有了錢財,所以大批的移民蜂擁而至,想想十年前荊襄之地大批流民彙集,開荒種地的場景,當初官府不作為,把這些百萬流民當成流寇驅趕的場景,最後發展成為造反作亂就很明白一方水土豐碩的土地是多麼地吸引人前往。
章子俊很清楚,別看現在整個烏梁爾海水草豐美,大片大片肥沃土地等待著有人去開墾種糧,可是隨著上游黃河支流的改道斷流,加上隨之而來的小冰河期的來臨,百年後終將成為荒漠之地。可謂是“白衣蒼狗多翻覆,滄海桑田幾變更”。能看到幾百年後的變遷又能如何,除了無奈的哀嘆外,如果對這些明朝人說,幾百後,這裡的土地成為沙漠化,天氣寒冷風沙遍地,水源枯竭,大片原始林木枯萎退去,有誰信?
好在烏梁爾海不是氣候溫潤的荊襄之地,也沒有高山峽谷,人口本來就稀少,也就是這樣的地方,目前彙集到此的人口也有十萬之巨,分佈在榆林、神木、河灣、爾林兔,加上駐軍人數及原本的軍戶,就有了二十多萬,比三年前足足多了四倍。人口多了,各鎮各堡就會繁榮起來,各種各樣的希求也會爆發式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