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963章 懷疑人生的印度設計師

 那拉亞據理力爭:

 “據我所知,這些戰鬥機過去的主要任務也只是用於爭奪制空權,或者掩護攻擊機進行低空短程突襲,都是lca比較擅長的部分。”

 “如果說是攜帶火箭彈和普通炸彈進行應急的話,那麼mk1技術狀態下的lca也可以做到,而且因為有投彈計算機,精度也比老型號高一些。”

 “而且,就算需要多用途能力和足夠的航程,我們也已經裝備了幻影2000c和蘇30mki,留給lca執行這類對地打擊任務的餘地已經很小了……”

 聽到那拉亞的回答,蒂普尼斯的臉色微微變了變。

 “博士,我剛剛說的那些,可是瓦傑帕伊閣下的意見。”

 “如果lca無法通過升級實現這些要求,那我們後續只能考慮把經費用於採購外國飛機,比如更新型號的米格29,或者是跟lca使用相同動力系統的jas39……”

 那拉亞的內心不由得一沉。

 這也是一直困擾著他的一塊心病。

 由於大量使用外國零部件,以及整個航空工業的低效率,導致lca作為國產飛機,但在成本上卻並沒有什麼優勢。

 如果單算經濟賬,那米格29upg反而是更划算的選擇。

 看著低頭沉默不語的那拉亞,蒂普尼斯又繼續道:

 “而且,既然華夏能夠修改殲10的設計,把它變成一種多用途戰鬥機,那難道我們就做不到麼?”

 他這句話的本意,大概是用一下激將法。

 然而不說還好,一說出口,反而讓那拉亞更加氣不打一處來——

 你要不要看看咱們倆國家的實際情況差距有多大?

 在lca之前,斯坦航空公司在設計研發領域唯一的經驗就是不算成功的hf-24“風神”。

 不光裝備量小,飛機設計也是在不斷變更的要求中來回徘徊。

 就像現在的lca一樣。

 而華夏人在研發殲10之前,就已經成功對米格19和米格21進行了深度改進,幅度大到連米格設計局來了都認不出來,還獨立研發了一種體量更大的第二代截擊機。

 這些型號加在一起,總的生產量已經達到了四位數。

 兩邊除了都頂著一個“第三世界大國”的名號以外,根本就沒有任何共同的地方。

 當然,這些東西也就是在心裡面吐槽一下,說是不可能說出口的。

 “這……當然做得到。”

 那拉亞自己畫的餅,此時也只好自己硬著頭皮點點頭:

 “只是修改方案,難免又需要幾年時間,而且飛機升級不只是我們設計團隊的工作,生產線上的工程師和工人也需要一定的工作量才能維持熟練度……”

 “所以。”

 還沒等博士說完,蒂普尼斯就搶先回答道:

 “我們不是還留下了18-24架的訂單麼?”

 “可是數量太少,產線根本維持不了幾年……”

 “可華夏人的早期型殲10是1997年首飛的,到現在不過4年,升級型號就已經服役了。”

 蒂普尼斯已經完全不再掩飾自己希望和華夏對標的真實想法:

 “如果維持低速生產的話,20架左右的飛機,應該足夠生產5-6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