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
在這裡就要用明朝的專用詞來描寫整輛車的各種主要部件。
轅——車廂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與軸相連接。轅亦被成為輈,“馬車稱輈,牛車稱轅;單根稱輈,兩根雖裝在馬車上,亦多稱轅”,可曲可直。
衡——車轅前端的橫木,便於使拉車的牲畜始終在一個水平線上前行。
軛——駕車時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雙軛裝在衡上,以衡與轅的交叉點為中心,分別固定在左右兩段的中間。軛一般為人字形,底部兩端向外捲曲,方便固定在馬頸處。
鑾——純粹的青銅裝飾,也稱鑾鈴。內部的銅丸會在馬車行進中發出響聲,《詩.大雅.韓奕》中就有“百兩彭彭,八鑾鏘鏘”(百輛車隊鬧攘攘,串串鑾鈴響叮噹)的記載。
伏兔——由於軸和轅是十字交叉連接在一起,轅的一端置於軸的正中心,轅本身的厚度會使得軫和輿放在上面時很難固定,容易晃動。古人為了讓車廂部分平穩地放置,於是在軸的兩側放置兩塊伏兔(厚度與軸直徑相當),墊出一個水平面。
軫——輿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組成,有點類似現在的床架。古人會用皮條等編織成網狀繃在軫上,彷彿繃床,上面再放置墊子,褥子一類。不但舒適,還能緩震,減輕車載疾駛或磕碰時造成的顛簸。
軸——一根大圓木,負責承擔車載的重量,兩頭穿車輪。軸中間粗,兩頭細,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車輪轉動,車軸則不轉動,而是跟車體固定在一起。
輪——圓形,安在車軸上可以轉動使車行進。通常用火烤木料後輮成弧形拼接而成。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呈紡錘型,中有圓孔,使軸可以穿過,表面有一圈榫眼,用來插輻條。為了保持行車平穩,防止轉彎時車輛側翻,轂一般會做的很長,來提供足夠的支撐面,有時還會在外面套一個金屬套。
輻——也稱輻條,車輪中一根根的木條,可支撐輪圈。
軎——車軸兩頭的圓形金屬套,防止輪子在轉動時飛出。
轄——車軸兩頭垂直穿入軎的金屬條,防止軎脫落。
看看,古代的馬車構造,絕對能亮瞎雙眼,在這裡還沒有說到各種裝飾物件,光一輛馬車的基本構造,所用到的各種配件就會有幾十種,現在章子俊的圖紙上只是做了改進,利用鐵器來替代木製,想把車看上去更加輕盈,特別是車輪部分減少重量和阻力。
轅——車廂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與軸相連接。轅亦被成為輈,“馬車稱輈,牛車稱轅;單根稱輈,兩根雖裝在馬車上,亦多稱轅”,可曲可直。
衡——車轅前端的橫木,便於使拉車的牲畜始終在一個水平線上前行。
軛——駕車時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雙軛裝在衡上,以衡與轅的交叉點為中心,分別固定在左右兩段的中間。軛一般為人字形,底部兩端向外捲曲,方便固定在馬頸處。
鑾——純粹的青銅裝飾,也稱鑾鈴。內部的銅丸會在馬車行進中發出響聲,《詩.大雅.韓奕》中就有“百兩彭彭,八鑾鏘鏘”(百輛車隊鬧攘攘,串串鑾鈴響叮噹)的記載。
伏兔——由於軸和轅是十字交叉連接在一起,轅的一端置於軸的正中心,轅本身的厚度會使得軫和輿放在上面時很難固定,容易晃動。古人為了讓車廂部分平穩地放置,於是在軸的兩側放置兩塊伏兔(厚度與軸直徑相當),墊出一個水平面。
軫——輿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組成,有點類似現在的床架。古人會用皮條等編織成網狀繃在軫上,彷彿繃床,上面再放置墊子,褥子一類。不但舒適,還能緩震,減輕車載疾駛或磕碰時造成的顛簸。
軸——一根大圓木,負責承擔車載的重量,兩頭穿車輪。軸中間粗,兩頭細,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車輪轉動,車軸則不轉動,而是跟車體固定在一起。
輪——圓形,安在車軸上可以轉動使車行進。通常用火烤木料後輮成弧形拼接而成。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呈紡錘型,中有圓孔,使軸可以穿過,表面有一圈榫眼,用來插輻條。為了保持行車平穩,防止轉彎時車輛側翻,轂一般會做的很長,來提供足夠的支撐面,有時還會在外面套一個金屬套。
輻——也稱輻條,車輪中一根根的木條,可支撐輪圈。
軎——車軸兩頭的圓形金屬套,防止輪子在轉動時飛出。
轄——車軸兩頭垂直穿入軎的金屬條,防止軎脫落。
看看,古代的馬車構造,絕對能亮瞎雙眼,在這裡還沒有說到各種裝飾物件,光一輛馬車的基本構造,所用到的各種配件就會有幾十種,現在章子俊的圖紙上只是做了改進,利用鐵器來替代木製,想把車看上去更加輕盈,特別是車輪部分減少重量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