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七章 私鹽開中法

  章子俊很明白這樣做漏洞百出,就像當年的開中法,如果不這樣做又無其它之法,起碼有一個約束,有一個條款可依。如果鹽商不通過大圩鹽道衙門,收購鄰縣大量的低價鹽,販運到邊遠之地,章子俊也沒有辦法。除了把控廣西各地要隘外,最關鍵還是需要大量的供貨。當幾千引鹽、幾萬引鹽,甚至幾十萬引鹽集中在一地銷售,鹽不能當飯吃,除了鹽商外,一般的百姓也不會囤積。

  目前的沙扒鹽場有灶戶六十,灶丁二百零六丁,為了多產鹽,章子俊決定擴大鹽田,招收更多的灶戶,建更多的鹽田,首先是準備曬鹽的場地。

  建灘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按一定的灘池數建造。池埂一般高約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池,面積從上到下每個方池邊長一般為8步(每步五尺),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落差一般為3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築坨臺,俗稱鹽坨,以備儲鹽。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以備納潮儲水。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於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

  鹽灘建成後,還要整灘。將池內泥土挖松,晾乾,再放入海水泡稀,鹽工赤腳在池內將池踩勻,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後將池內海水排出晾乾,用光礅(石制,粗大圓柱形石頭)壓實壓平。

  最重要是建結晶析鹽池,當地人採用一些牡蠣、海螺、蛤殼燒碎,磨成粉末狀跟一些細沙泥混合後鋪在池底壓實,等晾乾後成為天然水泥地了,這樣做是在起鹽時不會帶起池底泥沙。充當了水泥的效果。

  灘池周圍的大鹽溝挖成後,漲潮時即可開水閘納潮,抓住最高潮位,將潮納滿。

  納潮後,用盛水的工具或水車(木製提水工具,鹽灘用水車多以風力和足踏為動力)汲取溝內海水灌入高滷臺(最高圈)內;次日將高滷臺內海水放入二滷臺,再將高滷臺汲滿海水;第三日,將二滷臺內海水放入三滷臺,高滷臺內海水放入二滷臺,再將高滷臺汲滿海水。逐日依此類推,利用日光蒸發水分,提高滷水濃度。為了能更多析出鹽份細分化制滷田,把原本的三級滷臺,分為五級,根據自然蒸發條件,滷水以跑到池底既能飽和,又能足用為宜,謂之定量跑水,又名“卡頭”。

  滷水達到一定濃度,即可結晶成鹽。結晶前要將飽和滷水放入結晶析鹽池,當日即可飄花結晶,數日後撈鹽歸坨。在結晶池中還要放置一條跟池子一樣寬的繩子,然後讓人每隔半個小時拉著繩子掃遍池子才行。這樣製出來的就是粗鹽了。

  從鹽場運出來的就是粗鹽,用船經西江、潯江、桂江到達大圩,再從大圩特地為沙扒鹽場修的鹽運碼頭上岸進入精鹽加工廠,當然了這些粗鹽不加工也能食用,就是味道有點苦澀,章子俊費心費思投入了那麼多,可不是真的為大明做好事,早就想好了把鹽分成幾個等級,海鹽提純加工比較簡單,只要去掉一些泥沙及海水中的含鈣鎂離子,硫酸根,溴等等,先把粗鹽倒入大鹽池,用淡水稀釋攪拌成濃鹽水後,放入一定量的草木灰沉澱,把漂浮在上面的雜質去掉,流入一個長長的水槽中,水槽可以用磚砌,也可以用石槽,石槽的另一頭放置過濾用的細碎石,經過細碎石後流出來的濃鹽水又流入下一個石槽中,接著過濾,這一次是用沙粒過濾,再接下去就是粗棉布過濾後,這些鹽水排入到大鍋中,慢慢熬幹多餘水分後得到熟鹽,再用石碾子粉碎成末為精鹽。這樣的鹽跟五百年後的鹽沒上面區別。不過代價有點高,費工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