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明時報》(六)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口中的天下,卻只是一小塊之地,大明不是整個世界,以為大明就是天下,周邊生活的只不過是一群未開化的野蠻人,這種狹隘的理解是錯誤的。在這個世界中,有許許多多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是中國,大明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而我們都是大明的組成部分,有國才有家,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榮耀、恥辱這些東西和這個國家的人民都是息息相關的。

  當年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看到的也只不過是天下的一小塊之地,難道還不知天下之大否。

  綜上所述,國家是一個由人民組成的政治社會組織,具有主權、領土、政府和人民四個基本要素......。”

  這一篇文章可謂是驚起千層浪,因為中國人有國家概念意識是鴉片戰爭以後才覺醒,當時的大清政府萬萬沒想到的是,天子之國,竟然被一個蠻夷小國打敗了。於是思想漸漸的開始轉變,再加上當時很多留學生的新的思想,漸漸的,人們就開始轉變固有觀念,從而有了現在意義上的國家的概念,也漸漸接受了中國是這個地球上,和其他眾多國家一樣平等的一個國家的概念。

  可如今是在明朝,大批大批的文人都是聖人的學生,儒學的代言人,因為儒家思想是沒有忠君概念的,國君和國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在治國理念中,又不得不提出忠君思想,這很是擰巴啊,最根本的是要求統治者以身作則,也就是統治者要有德。只有統治者自己做好了,才有資格要求百姓去做。“忠君愛國”成了儒術的口頭禪和標籤,其本質就是拍皇帝的馬屁。所以就有了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術格言。

  子曰“君君臣臣,君不君則臣不臣”,其意思是國君要像國君,大臣要像大臣,如果國君不像國君,那就別怪大臣不像大臣了。戰國大儒孟子早就說過:“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些,都是反對愚忠的。可是在這樣的說教下,在儒家思想招呼下產生了大量愚忠的人物,像前朝的岳飛、當代的于謙,將來的袁崇煥等人,他們是壯烈的,但是同時也是可悲的。統治者們一方面在消滅他們,另一方面又在歌頌他們,以便所有的人都這樣愚忠。

  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真正相信儒學,所以,當外族入侵的時候,人們就紛紛逃命,管他什麼皇帝和國家的。皇帝死了換一個,國家就是一個稱呼,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沒了國家難道天會塌、地會陷?這國家又不是自己的。譬如,八國聯軍進中國,總共八千鬼子兵,就能橫掃北京城,十多萬清兵和幾十萬的義和團呢?跑了。